從去年底開始,包括索尼、松下、三洋、日立、東芝等在內的日系彩電悄悄結成“降價聯盟”,在中國市場爭先恐后地推出平板電視降價舉措,希望聯手壓制中國彩電軍團。
記者日前了解到,以TCL、長虹、康佳、創維、海信、廈華等為首的中國彩電企業,也悄悄形成了“技術聯盟”,打算抗衡日系彩電的價格攻勢。一國產品牌彩電企業的銷售公司老總表示,長期以來憑借品牌優勢,日系彩電一直形成了價格上的壟斷,即使這次主動降價,也遠遠沒有降到位,仍然暗藏著暴利空間。
利潤:一臺索尼=100臺國產彩電
去年12月初,索尼突然大幅度下調大屏幕液晶電視產品的價格,其中40英寸液晶直降5000元,降幅前所未有。隨后,夏普、三洋、日立等日系品牌也大幅降價,平均降幅近4000元。一時間,我國彩電市場經受了一次強烈沖擊。
“賣一臺索尼彩電,其利潤相當于賣掉100臺中國彩電!索尼一年在華狂賺10億元,說明了它的價格存在巨大的暴利空間!碧K寧、五星、國美的銷售人員紛紛對記者稱。
索尼40英寸液晶彩電的均價一般在2.5萬元以上,降了5000元后的平均售價還在2萬元左右,據稱其成本不足1萬元。而同樣品質與技術的國產彩電,售價一般在1萬元,以TCL、長虹、康佳、海信、創維為首的中國企業,每臺彩電純利約為100元,而日系彩電索尼、松下、夏普、三洋、東芝等的每臺利潤平均高達1萬元以上。
技術:日系企業無一領先
據TCL、長虹、康佳、創維、海信、廈華、海爾等專家分析,目前彩電的制造主要有五大關鍵技術,國產品牌與日系彩電相比也是各有所長:除了歐美在芯片上領先,韓國和中國臺灣在顯示屏上領先之外,在應用技術、制造工藝、系統集成這三個方面,全部是中國大陸企業領先。
日系彩電沒有一項領先,其彩電暴利又從何而來呢?據透露,許多跨國公司善于利用消費者的“品牌錯位”,讓消費者誤以為“高價一定等于高質”,日系彩電正是個中的高手。日本經濟發達,不少消費者就認為什么都先進,從而產生“盲目從眾”的心態。
日系彩電因何價格虛高
權威調查機構中怡康最新公布了去年10月中國彩電市場情況:國產彩電零售量占有率達到87.27%,外資品牌只占12.73%。海信、長虹、創維、TCL、康佳五大彩電企業銷量,合計占了全國71.42%份額。在液晶電視市場,國產品牌零售量占有率達80.39%,并且前5名全部是國產彩電。
一彩電廠家老總透露,TCL、長虹、康佳、海信、創維、廈華等企業,一般將彩電的利潤率控制在5%~10%,每臺彩電利潤一般在50~100元之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的合理利潤。中日彩電企業的工人工資成本差不多,原材料、制造成本、技術成本、運輸成本等也差不多,差別在管理成本上,一個日系彩電企業的金領高管,其工資是中國企業高管的10倍以上,這個工資差別再加上極高的利潤率,最終導致了日系彩電的“價格虛高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