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歐盟要對我國出口到歐盟國家的CRT傳統陰極射線管電視機產品征收高達44.6%的高額反傾銷稅的消息在國內業界激起軒然大波。歐盟對我國彩電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經過十余年的艱苦談判,中國企業與歐盟于02年達成以出口價格及數量承諾的方式換取歐盟免征反傾銷關稅的協議。但是05年底,中方企業由環境變化導致原有協議不再有任何意義為由,終止了該協議的繼續執行,同時中方企業彩電出口面臨歐方的反傾銷據高額稅的威脅。 此事件表面看起來似乎是中方“違約”在先,其實不然,此事件有著深刻的環境背景。中國彩電企業強勢應對歐盟反傾銷只是“厚積薄發”的開始。 2002年8月中歐達成的以出口價格及數量承諾的方式勉強換取歐盟免征反傾銷關稅的協議本身缺乏公正是中方終止該協議繼續執行的前提條件。歐盟基于我國彩電行業出口份額大幅增長而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并沒有認真的考慮中國產品在歐洲暢銷的原因,只是將其歸結為我國產品銷售價格低于市場成本,而認定為傾銷行為。同時,歐盟認為我國未采用市場經濟制度,不具有市場經濟地位,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存在政府對企業的不正當干預和財政補貼,而這些因素是我國彩電產品在歐洲擁有價格優勢的根源。中國企業一直也沒有承認過歐方的指責是事實存在的行為,中國企業沒有任何意圖在歐洲傾銷自己的商品。歐洲政府主導的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只是在西方社會“自由貿易”謊言下設置的貿易壁壘,是一種地區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這種行為不但損害中方企業的利益,更有悖于“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基本原則。雖然中方企業被破在02年接受以出口價格及數量承諾的方式換取歐盟免征反傾銷關稅的協議的協議,但這并不代表中方承認了“傾銷”行為的存在。 時過境遷,一轉眼從“協議”制定到今天已經5年。這五年里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但是“協議”變更甚少,本就不公正的“協議”更變得毫無意義,正成為中國軍團05年底退出該“協議”的直接原因。5年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中國嚴格按自己的承諾辦事,建立起了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制度和相應的法律法規。中國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已經得到了許多兄弟國家的承認,在這一問題上,我國也在與歐盟成員國作著雖然艱苦但繞有成效的談判。原先建立在認定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基礎上的“協議”更加顯得“不具公正性”。 5年里歐盟對中國CRT彩電實行的反傾銷配額出口限制只由當時的40萬臺/年增加到50萬~60萬臺/年。而這5年里我國彩電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及總體產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5年前40萬臺的配額對于當時的我國彩電企業已經是“杯水車薪”,何況時至今日:中國有句古話叫“時隔三日當刮目相看”,而05年我國彩電總產量已突破8000萬臺,可見對今天來講幾十萬的“配額”早已“毫無意義”,或者說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5年里世界經濟狀況突飛猛進,例如承諾協議簽訂時,歐元與美元的匯率大概是1:0.95,這兩年歐元對美元大幅度升值,今年最高曾達到1:1.35。時至今日“配額”的最低限價從未得到調整,今天這個限價已經遠高于歐洲市場的彩色電視實際市場價格。康佳總經理楊國和舉例稱,像14英寸的CRT彩電,康佳在歐盟的含稅零售價為69.99歐元/臺,這已經包含了2歐元的運費、14%的關稅和17%~20%的增值稅,而歐盟給中國彩電的最低限價是82歐元,遠遠高于市場價。他表示,所以,康佳根本沒有用歐盟的配額,而是利用海外工廠曲線出口到歐盟,“去年我們出口到歐盟的彩電,實現了300%的增長。”如此“牽強附會”的“協議”對中方已經毫無意義,自04年開始我國出口歐洲的彩電產品已經不再使用協議“配額”,那怕協議在執行下去,也只是中方不斷的提供核查成本,而得不到任何利益。
信息產業部最新發布的《2005年中國彩電業評述》證實,去年我國出口彩電3974.65萬臺,出口金額50.5億美元,其中CRT彩電出口2564.29萬臺,出口金額22億多美元,下降1.62%;液晶彩電出口729萬臺,出口金額21億美元,同比增長238%;等離子彩電出口24.3萬臺,出口金額2.8億美元,同比增長92%。平板電視的出口數量占全部彩電出口數量的19%,但出口金額卻占了47%。這些數據足以說明價格虛高、數量極小的“最低價配額”“協議”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而事實上,歐盟對華的彩電“反傾銷”從未停止過:超過“配額”的出口歐洲部分、超過限價的部分,自反傾銷立案調查以來一直被征收高達44.6%的高額反傾銷稅。
在“協議”之外,中國彩電企業其實“道路”更寬廣。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只涉及CRT彩電,而對近年來連續快速攀升的“平板電視”并無規定。面對CRT市場份額的急劇縮小、平板份額的快速提升,我國彩電企業正在經歷主流產品的轉型期,未來CRT彩電的產量會逐年減小,而平板電視將成為出口主流。這種產品線轉型使中國企業能更好的應對歐盟有關CRT產品進口的反傾銷措施。同時,國內彩電企業國際化生產,也是其抗貿易壁壘能力大大增強。TCL并購法國家電企業湯姆遜后,TCL在歐洲市場的銷售已全面使用湯姆遜品牌,康佳除擁有中國生產基地外,康佳還在墨西哥、印尼、土耳其、泰國等建設了生產基地,并在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印度等設立了研發中心,海信等也在匈牙利、法國等地擁有工廠,其彩電基本上可以不從中國出口歐盟。國際化道路使中國彩電企業的“出路”越走越寬。 廢止“協議”有利于我國企業與歐盟今后的貿易談判。對于此“協議”的擔心并非來自“協議”中限制出口的CRT電視,而是許多企業擔心在“平板電視”領域以出口價格及數量承諾的方式換取歐盟免征反傾銷關稅的協議會再次重演。另一方面,在中歐間從在這以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同為依據的此“協議”也不利于今后我國與歐盟成員國關于給予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國內企業此次終止執行以出口價格及數量承諾的方式換取歐盟免征反傾銷關稅的協議,表面看來似乎對我國企業極端不利,但是事實上確是各企業“深謀遠慮”的一步高棋。這只是我國彩電企業“博觀約取、厚積薄法”的開始。 附事件經過: 時間:1988年 中國企業憑借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強大的集成設計能力,在彩電這個技術、勞力雙密集、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歐盟以我國非市場國家經濟為由,指責我國出口歐盟的彩電具有傾銷傾向并立案調查。 時間:2002年8月 經過多次談判后,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及7家彩電廠商以出口價格及數量承諾的方式勉強換取歐盟免征反傾銷關稅。其中免征反傾銷關稅份額7家國內彩電企業每年僅有40萬臺,對于我國彩電企業可謂杯水車薪,而出口更多產品同樣面臨高額關稅。 時間:2002年8月——2005年 2002年歐盟對中國CRT彩電實行反傾銷,允許中國企業以價格承諾協議的方式,憑配額出口歐盟。當時的配額為40萬臺/年,這一兩年大約增加到50萬~60萬臺/年,但是幾年以來彩電的價格不斷下降,歐元對美元的兌價又在提升,而歐盟對中國彩電的限價卻一直沒變:最低限價已經高于歐盟彩電的市場價。 時間:2005年 事實上40萬臺/年的配額對國內廠商意義不大,由于國際金融形勢變化,這一兩年最低限價已經高于歐盟彩電的市場價,04年起國內廠商不再使用配額出口,而轉向國際生產出口、零配給出口和不受限制的平板電視產品出口。從2005年開始,中國本土對歐盟市場已無顯像管彩電產品出口。 時間:2005年7月——9月 2005年7月26日,歐盟提出核查要求,要對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和另外兩家中國企業進行核查。9月12日,康佳公司回函歐盟方面,表示公司不再繼續遵守承諾協議,因此拒絕毫無意義及作用的核查。9月21日,歐盟方面給商會發函,告知歐盟擬作出撤銷對中國承諾、恢復44.6%反傾銷的決定。中國企業尚有10天的時間,對歐盟的初步決定進行評論。 10天期限過后,中國企業沒有反應。 時間:2005年8月至今 2005年7月26日,歐盟提出核查要求,康佳表示將不再遵守承諾協議后9月21日,歐盟發函,告知歐盟擬作出撤銷對中國承諾、恢復44.6%反傾銷的決定。中國企業10天爭議評論期內未表態。而至目前為止歐盟方面尚無官方表態何時恢復反傾銷制裁,同時國內廠商紛紛表示有能力應對歐盟的任何反傾銷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