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2008年之前,北京將建設50個奧運文化廣場,每一個廣場都將設置可同步轉播奧運比賽的大屏幕。對于業內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塊誘人的 “蛋糕”。同時,在日常工作中,政府采購大屏幕拼接墻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對很多人來說,拼接墻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產品,對其種類和發展狀況并不了解。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大屏幕投影顯示分會秘書長趙漢鼎,試圖揭開拼接墻的神秘面紗,并介紹此產品在政府采購方面的現狀及廣闊前景。
拼接墻是一種集成系統
趙漢鼎介紹說,拼接墻是一種集成系統,目前共有四種類型,比較常用的是投影和LED兩種。其中,投影又分為3LCD、PLD和LCOS。使用投影技術的拼接墻價格相對較低,并且畫面的質量和穩定性都比較高,因此性價比最高,是目前拼接墻領域的主流產品。LED拼接墻雖然價格比較高,但因為其耐受日曬和風雨的特點,被廣泛的用于室外進行數字顯示。
趙漢鼎認為,LCD液晶和PDP等離子也都有各自的優點,但從節約成本和節能方面來考慮的話,投影技術的優勢更大一些。
政府部門使用日益廣泛
趙漢鼎介紹說,在日常工作中,隨著對信息量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在很多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都在使用拼接墻來顯示信息。此外,拼接墻在展覽館、機場、航天、電力、電信等部門也都有很重要的用途。在國外,這種拼接墻還用于銀行的監控系統、污水處理的監管部門和公共交通的調度部門等。趙漢鼎說,“這種拼接墻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公共交通調度部門,使用拼接墻可以同時顯示很多畫面,從而對各個路段的交通狀況都一目了然,便于指揮調度。”
就如同信息化一樣,大屏幕的廣泛使用也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共有200多個國家參加,我想到那個時候,展會上至少會出現300多個拼接墻,中國每一個省都會有一個。”趙漢鼎很有信心的表示。
政府采購時應綜合考慮
趙漢鼎說:“政府在采購拼接墻時,應當結合其性能和用途進行綜合考慮。”
首先,從性能上來說,拼接墻的核心技術參數在于它的模版、畫面的質量、亮度、可靠性以及圖像的一致性。在技術參數符合要求的情況下,還要注意產品的性價比。
此外,要考慮到拼接墻的具體用途。用于室內還是室外,用于顯示圖象還是顯示數字。每一種類型的拼接墻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不同的用途選擇不同的種類,才能購買到最合理的產品。
趙漢鼎曾參與過一些政府采購項目的評議,有些機構就出現過因為對拼接墻不了解而采購了不合理產品的情況,將LED拼接墻用于室內近距離顯示圖像,產生了很差的效果。
“同時政府還應該采購國產品牌,支持國內產業的發展。我們一定要把支持國產品牌的理念堅持下去。目前在拼接墻領域,我國的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趙漢鼎強調說。
我國應大力發展這一產業
趙漢鼎認為,我國在拼接墻方面是具有優勢的。首先,我國早在6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發投影技術,目前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此外,拼接墻的很多配套零件都需要手工制作,屬高科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適合這種產業的發展。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更應該大力發展這一產業,因為拼接墻與其說是一種產品,不如說是一項工程。從制造到安裝到售后服務,既包含第二產業又包含第三產業,在創造價值的同時還可以帶動就業。
目前我國在拼接墻領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但還沒有做到產業化。趙漢鼎透露:“為了對行業進行規范,行業標準正在醞釀之中,馬上就要出臺。同時,我們應當扶植一些企業,形成自己的品牌。”
趙漢鼎認為,明年的奧運會對拼接墻產業會產生一種極大的推動,“奧運會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不只是政府部門的需求,民間也會有大量需求。”
談到我國拼接墻產業發展的未來,趙漢鼎充滿豪情的說:“今后我們應該把拼接墻賣到國外去,我們賣的不只是產品,還有工程。現在我國的對外貿易如此繁榮,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我相信有一天,全世界都看我們的大屏幕。”
記者手記:
全世界都看我們的大屏幕
當記者走出趙漢鼎老先生的辦公室時,心中還回蕩著老先生那句充滿豪情的話-—讓全世界都看我們的大屏幕。
趙老先生是一個非常慈祥的長輩,在接受采訪時,不時地拿起資料站起來指給記者看。一天前,當記者打電話約訪時,趙老先生在電話里詳細地告訴記者應該坐幾路公交車,怎么走。
就是這樣一個慈祥的,滿頭銀發的老人,在談話中卻讓人時刻感受到一種肅然起敬的強大力量。
這種力量叫做民族意識!
和趙老先生的談話長達兩個小時,他強調最多的就是民族品牌和自主創新,在展望民族產業的未來時,老先生的眼里閃爍著光芒。
談話中間,老先生拿出***總書記今年4月30日視察中光學集團時的一段講話給記者看。胡總書記說:“電視產業是個重要產業,在液晶平板技術上,我們缺乏核心技術,在LCOS方面我們要迎頭趕上。我們要超前一點,看遠一點,不要老跟在人家后頭。我們要大力支持這種具有創新性技術的產業。”
技術上的自主創新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民族產業的發展更需要政府的扶植。當一項新技術剛剛起步時,它是幼小的,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甚至是有很多缺陷的。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植,就很難發展起來。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說過:創造財富的能力比財富更重要。19世紀上半葉,德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英國和法國等先進國家。正是因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扶植幼小工業的措施,才有了后來迅猛的發展。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而在政府采購領域,對民族產業的扶持更是法律明文規定的。
2003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正式施行,明確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
2005年,聯想“安全門”事件,讓我們有了更深的反思。
2007年的今天,當政府采購法施行將滿五年的時候,我們卻依然可以在一些招標文件上看到“xxx須是進口產品”這樣的字眼。
當然,一部法律從施行到落實到逐步完善需要一個過程,民族意識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們必須不斷反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前進。
相信隨著我們的政府機構、政府采購部門和供應商的不斷努力,我國的政府采購市場一定會更加規范和繁榮,我們的民族產業也會更加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