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價值戰” 危機下信心不減
可以預見,日韓平板巨頭們在歐美戰線收縮后,必然將把更多的產品資源投向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而與日韓企業不同,以長虹、TCL、海信為代表的國內彩電企業都經歷了CRT時代的輝煌及平板時代的艱難破局。在過去30年的競爭沉浮中,這些企業不僅創出了響當當的品牌、擁有廣泛的市場支持,更歷練出在大風大浪中隨機應變的智慧和勇氣。在眼下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國內彩電企業積極備戰“家電下鄉”;進軍上游面板領域;“一體機”、網絡互動娛樂電視等創新產品也為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做足了準備。中國平板電視企業已經開始了一系列積極的行動來應對這次突如其來的“危機”。
根據中國電子商會、家電市場聯合調研課題組發布的《08年中國平板電視消費市場競爭狀況及09年消費需求趨勢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08上半年,上游資源得天獨厚的日韓平板電視廠商以接近國產平板的低價格在一級、二級城市市場上短期占優,一級市場占據70%以上的份額。與此同時,抬高液晶面板價格試圖讓中國彩電企業難以翻身。而下半年,隨著液晶面板供應過量,中國平板電視品牌份額漸漸回暖。截至08年底,TCL、海信、長虹、創維、康佳等廠商的銷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同比08上半年增長幅度超過10%。陸刃波指出,這一方面是得意于價格上的明顯優勢,同時也是國內企業市場反應速度靈敏、持續提升產品價值的效果顯現。總之,國內平板電視企業依靠差異化的營銷和高性價比優勢奪回了半壁江山。
一直以來,日韓企業的宣傳都是以品牌為核心,某種程度上是基于一、二級城市消費者對外來品牌的推崇。伴隨國內平板電視競爭環境的成熟,消費者對平板電視產品的認知度明顯提升,不再迷信于“日本原裝液晶面板”的宣傳。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個日韓品牌是沒有采用臺灣屏的。事實證明,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愈演愈烈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產品普及和價格下降。只有更多高性價比的產品服務于終端,才能在目前經濟走低的大環境下重塑消費者對平板電視企業和產品的信心,這一點國內品牌已經用行動做出了表率。而對產品性價比的輕視、對自身品牌的盲目自信或許正是日韓平板電視巨頭們受困當前集體性“危機”的真正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