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正在朝著薄型化的方向發展,正逐步走向壁掛,這也是個大趨勢。然而要真正做到這點兒,還需要各大平板電視廠商在克服技術難關上下功夫。
以液晶電視為例,大家知道,液晶電視是由眾多光學元件構成的,在仔細觀察其結構之后,我們可以發現,真正決定液晶電視厚度的只有背光模塊和電源電路板。這兩種元器件占據著液晶電視的大部分厚度。如果我們能將其厚度大幅縮減,就能使得液晶電視真正實現超薄化。
背光模塊則是更為重要的,因為電源電路板只占到電視面積的一小部分,而背光模塊則不同。它的尺寸和屏幕的面積大體相同,也就是說,背光模塊如果能真正實現薄型化,液晶電視也就自然能夠實現超薄化了。
目前,實際應用當中的背光模塊的厚度大概是25-30mm,而厚度為15mm的背光模塊則有望在近期被投入量產;到了2010年,厚度約為5mm的背光模塊則有望上市。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商開始致力于研發并推出厚度超薄的背光模塊,在這些年的各類電子展會上,一直都有下一代應用超薄背光模塊液晶電視面世。
我們可以這么說,在背光模塊厚度的基礎上加上4至5mm,這便是顯示模塊的厚度。所以說,要想讓液晶電視的厚度控制在20mm,就需要將背光模塊的厚度控制在15mm以下,為了使當前25mm厚的背光模塊進一步縮減,要走的路還是很長的。
現階段,大型液晶電視的背光源通常采用的是直下式的背光方式。這種方式是在顯示屏背面排列許多支CCFL(冷陰極熒光管)作為背光源,將光照射到屏幕上。但是,如果只是簡單地減小直下式背光源的厚度,由于CCFL和屏幕的距離會很近,就很容易使得屏幕上出現亮斑。
另一方面,增加CCFL的數量或采用散射效率高的散射板,這都可以減輕亮斑的程度。但卻會遇到成本上升或發光效率下降的問題。在這一方面,日本的Victor公司做得不錯,它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推動了背光模塊的薄型化進程。其在08年推出的37mm液晶電視中就采用了20mm的夜景模塊,而背光模塊的厚度則應在15mm左右。在其顯示模塊中,CCFL的數量和以前保持一致,能在保證發光效率的同時,抑制了亮斑的產生,它也采用了包括局部亮度控制、優化散射光學系統結構和光學模擬演示在內的一系列技術。
而日立推出的35mm厚度液晶電視中,同樣也采用了厚度減小的直下式背光源,其厚度大約是以前產品的一半。該產品的顯示模塊厚度與Victor公司相同,同樣在20mm左右,背光模塊的厚度則是15mm。通過采用新型的散射板,它可以對熒光管間距進行優化,產品中的亮斑也能得到有效抑制,這種電視的光源則采用了新型的EEFL熒光管,或者叫做外部電極熒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