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世界杯,英格蘭與德國隊淘汰賽中一個進球誤判,成為了擊垮英格蘭隊心理防線的“原子彈”。事后,在為了比賽公平是否引入電子裁判的討論中,國際足聯卻非常堅決而且迅速的做出了表態“不”!
實事上,今天的世界杯一定意義上已經是商業化的比賽,而不是單純的競技體育。能不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對于杯賽持續的熱度和成功非常關鍵。甚至這遠比對一兩場誤判的更正更為重要。另一方面,更有人認為“誤判乃是世界杯的另一道風景”,正式這種不確定性調動了球迷的激情和情緒——哪怕是一些負面的情緒,只要在可控范圍內,也是對商業價值有力的。
電子裁判能不能進入綠茵場的關鍵不是,電子裁判技術是不是成熟,更多的在于商業化的足球環境。與此道理類似,網絡電視市場目前普遍面臨著內容匱乏,僅有的部分內容還有盜版的嫌疑的尷尬。這一點對于占據國內彩電市場銷售數量接近三成,占國內彩電企業銷售量超過六成的網絡電視產品的繼續增長已經成為致命傷。
業內專家深刻的指出,目前已經購買了網絡電視的六七百萬消費者購買的不是“功能和服務”,而是“概念”。目前網絡電視還沒有跳出“概念銷售”的成長階段。而恰恰是概念銷售的特點,使其在市場份額的增速上已經“大不如以前”。
而真正困擾彩電產品向網絡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內容不足”。全國廣電系統擁有多達數十億小時的節目儲備,可以供網絡電視播出和點播。即便是高清節目的數量,也已將能夠滿足消費者基本應用的需求。同時,國內互聯網和廣電內容制造業,每天還在以天文數字制造著不盡其數的各種媒體“內容”。
內容本質上是不缺的。在網絡電視的技術實現手段上是不是有著瓶頸呢?答案依然否定。國內網絡視頻產業已經非常發達。主要城市廣電網的雙向改造也已經達到較高比例,家用互聯網的普及早已深入農村市場。網絡電視的普及絲毫不具有技術上不可逾越的難關和瓶頸。
實事上,網絡電視內容的匱乏,與世界杯“抵制”電子裁判如出一轍:關鍵就在“錢”上。在產業的商業模式上。世界杯的商業模式是以足球的懸念和偶然性為基礎的,因此更為公平和準確電子裁判只會損害這個商業模式。網絡電視的內容也不會是“免費午餐”,再找到真正的賺錢模式之前,內容持有者一定會非常慎重。這種慎重就造成了表面上的“內容匱乏”。
日前,據國外媒體報道由美國三大廣播電視網控制的Hulu網絡視頻網站在三星數字電視中推出每月9.99美元在線網絡視頻付費服務。相似的談判也在索尼與Hulu之間取得了一定進展。這種直接向視頻使用收費的方式,無論是按時長、流量或者包月,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而在國內市場,國家網絡電視臺則推出了按照銷售網絡電視的數目進行付費的“商業模式”。雖然這種商業模式也能解決“錢”的問題。但是卻形成了消費者無論是否使用網絡電視功能都需要付費的格局,被認為不適合于網絡電視產業長期健康的成長。
在國內另一些網絡電視內容服務中,例如新浪的服務,其主要盈利模式已經鎖定“廣告”,并在其內容服務頁面一些部位預留了必要的“廣告位”。廣告是廣電行業最基本的盈利模式,但是這一模式得以實現的前提是“在盈利之前,在內容上必須有大量的投入”。這一點必然很大程度上延緩以這種模式發展的網絡電視內容商的成長速度。
據了解,網絡電視內容牌照的發放還處于初期階段。以后會擁有給多的省級電視臺單位獲得相應牌照。相信隨著市場參與主體的增多,內容商之間更多的競爭的形成,更為成熟的網絡電視內容盈利模式也將被開拓出來。到那時困擾網絡電視發展的“內容”瓶頸也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