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外媒報道,鴻海收購索尼旗下位于斯洛伐克和墨西哥液晶電視機廠的計劃獲得歐盟的批準。此項收購將耗費鴻海超過3億美金。此外,據消息稱鴻海也將入主索尼西班牙工廠。通過幾次收購,鴻海液晶電視代工的年出貨量即將超過千萬臺大關。
另一方面,鴻海通過旗下液晶面板企業群創對全球液晶面板巨頭奇美的“老鼠吃象”式的收購,鴻海已經打通液晶電視的上游產業鏈。
有消息人士稱奇美正在謀求在大陸的重新布局。在廣州TCL液晶面板項目中,奇美團隊的身影多次出現。而在長虹成都的液晶面板項目中,鴻海的身影也早已被人知曉。同時,奇美電子正在大陸謀求建設包括在成都及武漢市后段模組廠,以及大陸其他地區的液晶面板后段模組工廠。據臺灣媒體報道,奇美目前正在考慮7億股的增發計劃,共可募集資金250億元,用于8.5代線液晶面板投資,并希望借助此輪擴張成為全球第二液晶面板巨頭。
在產業鏈下游方面,2009年,鴻海宣布了一個頗有氣勢的“萬馬奔騰”計劃,欲斥資100億元新臺幣(約21億元人民幣),在中國開1萬家3C連鎖店,主要在三線以下城市落地,銷售富士康的產品。而在早前的2001年,富士康就通過入主賽博數碼廣場開始挺進渠道市場,并計劃全國開店500家。
作為全球擁有90萬員工,大陸地區員工熟練超過82萬的巨型企業,雖然鴻海一直從事被認為“利潤微薄”的代工業務。但是巨大的產業規模,也應經為鴻海準備了數額巨大的產業轉型所需要的資金。而且在液晶電視產業上的布局頗耐人尋味:上游面板、中游模組和代工、下游的連鎖銷售,其產業鏈滲透程度遠非一般企業能夠媲美。
雖然鴻海目前的主要業務依然是代工。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造成的眾多中小代工廠商倒閉,也是的鴻海的代工規模再次提升了10個百分點。但是作為一家企業,當擁有一定規模之后,在短期利益之外還會尋求更為穩健的商業成長模式。而代工顯然不符合之一要求。這對于已經實力龐大的鴻海,必然會成為一件心痛的事情。鴻海在液晶彩電產業上的布局則是鴻海解困的出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