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例子是杭州華數。華數是廣電系統極力推崇的一個樣板。經過十年發展,已經拿到IPTV牌照、互聯網視聽節目許可證和全國手機電視集成牌照,并且通過合作,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提供三屏和跨屏視音頻綜合服務。按照華數的設計,用戶能夠輕松看電視、點大片、覽新聞、玩游戲、炒股票、搜信息、發短信、繳電費、聊視頻、查況、淘寶貝等。電視內容信息集成的全面性、綜藝賽事觀眾參與的互動性、三屏視聽無縫切換的便捷性,這對用戶來講才是真正需要的三網融合。
華數在十年中的嘗試,有多少是打著擦邊球在玩呢?但不可否認,搶跑也有搶跑的好處:一是占下了用戶,二是用實際行動“搶”到了政策。
三網融合對于老百姓來講是更便捷的應用,是更實惠的價格,更輕松的生活,誰能提供這些,用戶就付費給誰。老百姓才不管廣電與電信之間的“嘰嘰歪歪”呢!
“你會看到,能夠市場化的業務早就融合了,比如三塊屏(手機、電腦、電視),三星都會做,TCL也都做,賣場也融合了。”優勢科技CEO俞永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的影響是限定在某個層面的,“非市場化的因素很難融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不是一般公司該去思考的。”
據有關專家預計,三網融合啟動將在3年內貢獻給市場7500億元的新增商機。也許,真正想在三網融合市場分得一杯羹的企業,不能只將目光盯在試點方案的細節上,而是要在更多的創新業務上動腦筋了。
焦點
廣電與電信有關三網融合的爭議似乎被定在第六稿當中,雙方的勢力范圍劃分清楚,但隨著三網融合試點的實施,以及新業務形態的不斷產業化,舊有的懸念未解,新的懸念也將產生。
一、試點城市誰能勝出?
接下來的時間點就是6月18日,試點城市上報以及確認,這將是接下來大家最為關注的焦點。從目前來看,幾乎所有的省會城市都在進京“公關”,而在試點城市的選定這一輪博弈中,各地方 政府將會成為主角。地方政府積極的原因顯而易見,三網融合將會促使新業態的產生,進而帶來新的產業空間。這一輪博弈空間并不大,因為時間緊迫。6月18日大限將至。
二、IPTV播控平臺建在哪里?
廣電系統爭奪到了IPTV的播控平臺,但在廣電內部,有網絡公司,有電視臺,有廣電局。這個播控平臺將會交由誰辦?正是因為內容屬于媒體性質,按照廣電一貫的做法,播控平臺應該會交由電視臺建設,一定要放在屬于事業體制的機構下去掌握這個關鍵環節。
三、電信法何去何從?
在三網融合方案出臺之前,廣電人最擔心的就是《電信法》搶先出臺。《電信法》在中國已經醞釀多年,但一直未能正式出臺。電信方面一直在努力加緊出臺該法。在廣電人看來,如果《電信法》搶先出臺,那么很多限制將會對三網融合中的廣電不利,特別是一些業務歸屬權的界定和監管的界定。在試點方案多輪博弈之后最終落槌,很難與草擬中的《電信法》內容完全一致。《電信法》的具體內容和出臺時間,又成為一個懸念。
四、獨立的寬帶運營商命有多長?
現在,各城市還都存在著一些小的獨立的寬帶運營商,類似長城寬帶、方正寬帶、藍波寬帶、聚友寬帶、中海寬帶等公司,他們為用戶提供獨立的寬帶接入服務。他們的優勢就是價格低,但業務模式相對單一。未來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一根線實現所有功能,并且在廣電與電信的競爭全面展開之后,價格只有越來越低。那么這類獨立的寬帶運營商命還能有多長?
五、電力線上網的機會何在?
今年以來,電力線上網的事情又被重提。在智能電網的規劃中,電力線上網是最引人注目的內容之一。其實,早在5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電力線上網的技術,并在一些小區試點。但因為技術不夠成熟、運營經驗不足,更為關鍵的是沒有運營的權力,所以一直推廣不力。但智能電網已成為我國的重要戰略產業,而電力線上網技術也相對成熟。在三網融合推進之后,電力線這“第四網”又將以什么形式入局呢?
幕后
不該有的膠著與糾結
2010年6月7日,工信部司局級以上的干部召開了一個重要的關于三網融合的工作會議。此前一天,三網融合試點方案第六稿被敲定,電信一直希望獲得的IPTV播控權最終落空。
“他們這個會議很關鍵。如果電信方面還為內容播控權的事情糾結,那么下面的時間點可能還是不能順利推進。”一位廣電業內人士對工信部的此次會議非常關心,他所說的時間點就是6月18日前上報試點城市和6月25日正式開始試點。
“認了,”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電信方面的態度是接受這個結果了。工信部7日召開會議是對三網融合工作重新進行部署。”
從膠著到了斷
試點方案的第一稿提交并不晚。4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就給國務院三網融合領導小組遞交了一份《三網融合試點工作方案(第一稿)》。雙方分別將自己的方案列在第一稿中,而且雙方分歧很大,各執一詞。第一稿很快被打回。但時隔二十多天,4月26日第二稿才遞交上去。第二稿雙方的表述有所緩和,但依然是被打回。
時間一直到5月下旬,廣電總局與工信部提交了第三稿。此后,第三稿到第六稿在短短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中先后出臺并上交,速度越來越快。到后期,雙方爭執的關鍵點在于電信堅持要求獲得“集成播控權”,而廣電則堅決不給。
“短暫的轉機出現在第四稿。在那一稿中,電信確實獲得了IPTV的集成播控權。”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當時電信方面急于對外透露這個信息,所以就有報道說電信獲得了集成播控權。“并且,電信方面還對外透露5月底試點方案一定出臺,當時正是第四稿匯審的時期。這是電信方面有意的試探性進行信息散布。”
但播控權是廣電死守的底線,所以在第五稿、第六稿當中又出現了變化。
一直關注試點方案進程的吳純勇告訴記者,數稿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雙方在各自提出的方案中將一些命脈性的資源仍控在各自部門手中,“如第五稿當中針對IP電話業務,工信部門就曾提到,廣電系統只有基礎建設權利,而且還是要跟對方的電信去共同開展,相關的號段分配權仍歸電信部門所有。”而這一條也確實最后被電信守住。
吵吵嚷嚷,雙方互不相讓,但時間又不等人。6月6日,三網融合的領導小組采用了最果斷的方式終止爭吵,當即拍板定案,將雙方的“勢力范圍”確定下來。
為何是播控權?
雙方有很多爭議,但后期膠著的核心一點是:視音頻內容的集成播控平臺或者說是權利。而表現方式則是電信方面咬定要拿下IPTV的播控權。
播控權,其實就是指具有將相關視音頻類的節目內容進行播出與監管的平臺,是三網融合中運營商最希望獲得的籌碼,也是廣電手中的最大王牌。
為什么播控權這么重要?這是電信跨界的重要一步,是電信多年來全業務運營需要跨出的一步。
重要性當然不止于此。“IPTV的播控權歸屬確定下來,也會成為未來新業務監管權歸屬的一個范本。比如未來的互聯網電視、3G電視,播控權都有可能劃歸屬廣電。”吳純又析道。
其實,關于播控權之爭,一開始就有據可依。
試點方案應該是在總體方案柜架下的具化,總體方案明確廣電負責IPTV、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新媒體的播控平臺。“但電信在幾稿中都堅持要IPTV集成播控權。為此,國辦專門帶隊工信和廣電去上海、杭州、哈爾濱調研,最后明確集成播控是媒體性質,必須由廣電負責建設和管理,結果工信部就以種種借口不同意廣電網開展電信業務,把總體方案明確廣電可以開展的業務都要收回去,還聲稱不給集成播控就不搞三網融合了,這與三網融合總體方案是相悖的。”上述人士說道。
另一個角度說,廣電手中的“牌”并不多,所以一定會死守這個底線。無論是從用戶數、市場化程度,還是資金實力來講,廣電都與電信相差甚遠。所以,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力,廣電一定會死死守住。
“一面做著公益性的事業,一面做著商業化的產業,其實是很難的。”吳純勇認為,電信部門真沒必要爭集成播控平臺的權力,在這上面浪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