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推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才是三網融合得以推進的關鍵。
所謂“三網融合”就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的相互滲透、互相兼容,逐步整合成為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三網融合”在器物層面上,可以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進而形成適應性廣、容易維護、費用低的高速帶寬的多媒體基礎平臺。從社會學意義上講,三網融合并不僅僅意味著三大網絡的物理合一,其終極目的是給人類提供更加多樣化、多媒體化和個性化的服務,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
由于三網融合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連鎖效應,尤其是在試點規模和對等開放等核心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我國三網融合還僅僅處在論證和試點階段。可以說,沒有利益和體制的融合,三網融合只是個傳說。
首先,歷史地看,沒有體制機制的創新發展,三網融合僅僅是紙上談兵。早在1994年,為了打破“老中國電信”的壟斷地位,當時的電子部聯合鐵道部、電力部以及廣電部成立了中國聯通,本想進行業務融合,但是,由于利益等各方面原因,剛剛成立的中國聯通的主要業務卻被局限在尋呼業務上。4年后,原體改委體改所副所長王小強博士牽頭的“經濟文化研究中心電信產業課題組”正式提出《中國電訊產業的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業界展開了“三網合一”還是“三網融合”的大辯論。而真正明確提出“三網融合”這個概念還是2001年3月15日通過的國家十五計劃綱要。然而,概念形成后并沒有立即付之行動,而是又醞釀了大約十年,直到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并在會上明確推出三網融合的時間表。
其次,現實地看,沒有利益的融合,三網融合很難有實質性進展。坦白地說,下此論斷的基礎正是基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最大的不同是政策制定者必須承認經濟人的主體地位以及經濟人的利益訴求。所以,盡管三網融合已是離弦之箭,但是能射多遠,還得看經濟人博弈的結果。比如,1999年,原信息產業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在《關于加強廣播電視線網絡建設管理的意見》第6條規定,“電信部門不得從事廣播電視業務,廣播電視部門不得從事通信業務,對此必須堅決貫徹執行。”正是這樣的規定,無形之中阻礙了三網融合的進程。而且,針對原信產部的ISP審批權限,2004年10月,廣電總局頒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規定從事IP電視、手機電視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應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可以說,博弈成了這十年來相關經濟人的主題。
綜合考慮,三網融合還需要解決現實的商業模式。三網融合提出多年而束之高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現有體系下,其商業模式無法舒展。由于廣電網、電信網和互聯網分屬于不同的系統,有著不同的主管單位,一旦遇到融合兩網或者是三網的新產品時,往往需要多個部門協調解決,因為此間牽涉利益甚廣,各自難免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針對當前困局,盡快推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才是三網融合得以推進的關鍵。
不可否認的是,三網融合是中國信息產業的一次大變革,而且時不我待,因此,需要人們勇于試驗,忍受陣痛,那種嚴防死守、害怕競爭的思維,明顯與改革開放精神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