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電領域,平板電視一直被視為家電領域最大的一塊蛋糕,從平板電視初出茅廬開始,就注定平板電視市場是一個多品牌之間相互競爭和角逐的市場。據筆者了解,在2004年之前,國內平板電視市場規模非常小,掌握核心技術的外資品牌占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其中主要品牌以夏普、松下、索尼、日立等品牌為主。國內主流彩電廠商的主要投入仍然集中在CRT和背投的生產。
2004年之后,國產品牌迅速崛起,康佳、TCL、長虹、廈華、海信等國產品牌通過積極的市場推廣和價格策略,以及在產品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市場份額全面超過外資,成為國內平板彩電市場的核心主力。
進入2005年,平板彩電市場已經形成一個相反的品牌格局,外資品牌銷量的份額只占20%。其中由海信、廈華、創維三強領先,合計銷量占有率達到37%,并且三家的差距非常小。長虹、康佳、TCL、海爾等品牌也正一路快馬加鞭,國產品牌在銷量上已取得絕對優勢,總計市場占有率為75%左右,國外品牌則仍占據高端價位市場,領頭羊是夏普和飛利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05年,還加入了新科和夏新這兩家新銳廠商。在眾多國內外強勢品牌全線發力的狀況下,國產彩電品牌還拼到了近6%的銷量占有率。
2006年,隨著國產彩電企業的迅猛發展,外資品牌在價格、品牌方面都表現出了強有力的競爭力,國內品牌的銷量優勢有所減少,銷售額與外資企業基本相當,國產品牌的規模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據相關家電權威機構數據調查顯示,2006年國產彩電銷售比重占51.9%,外資品牌占48.1%。
2007年,國內平板電視需求規模增長速度會放慢,總量接近750萬臺,增長的部分來源主要是二三級市場。連續幾年高速增長之后,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的需求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一線城市的競爭將體現為品牌綜合實力的競爭,二三級主要體現為渠道的競爭。由于渠道分散,外資品牌暫時無法全面到達,利于國內品牌實現規模突破。
整體來看,07年國內平板電視市場競爭基本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中國品牌占據主導地位,占整體銷量的60.2%;其次是日本品牌,再次是韓國品牌,最后是歐美及其他品牌。從平板電視銷售額角度看,中國品牌占48%,日本品牌占29%,韓國品牌占16%,歐美及其他品牌占7%。
國內液晶電視市場競爭品牌最多,從全國市場來看,中國品牌仍然保持了60%的銷量份額,但市場份額相對分散,海信、創維、長虹、TCL、廈華、康佳六大中國品牌只占整體市場的50%,在外資品牌中索尼、三星、東芝、夏普市場表現突出,占整體市場的20%。
等離子電視方面,以日韓品牌為主,松下、日立、三星、LG占據77.6%的銷量份額和81.7%的銷售額份額,中國品牌僅長虹、海信、廈華仍在堅持,其它均已全面轉向液晶電視。
2008年,國內市場平板電視消費需求實現210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26%。其中外資品牌在大城市市場略微強勢,索尼、三星、夏普、東芝等主流外資品牌銷量份額已超過50%。而三、四級城市市場國產品牌優勢明顯,海信、長虹、TCL、創維、廈華等品牌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
外資品牌市場份額的增長得益于價格策略的運用,尤其是對中小主流尺寸平板電視價格的下調,使外資品牌平板電視消費需求激增。以32、37英寸平板電視價格變化為例,中外品牌產品價格差距逐年減小,到2008年價格差距僅為1000元。
從全國總體市場的角度來看,2008年國產平板電視市場份額仍領先,由于渠道、品牌認知度等方面的限制,外資品牌的市場還主要局限在大中城市的家電連鎖賣場和百貨商場,在營銷的投入和規模上也呈現在大中城市集中轟炸的特點。而國產品牌長期扎根國內市場,渠道、售后服務有歷史性的優勢。
2009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是不平凡的一年,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及市場環境都經歷了不可預知的演變。面臨經濟危機的中國平板電視產業反而悄然崛起、適時有效的內需刺激令國內平板電視銷量同比去年增長50%,國內彩電企業逐步擺脫價格戰策略起步于上游產業生產。在09年中外彩電品牌銷量占比為7:3。
在全球彩電行業收入面臨下滑的壓力下,2009年彩電企業國內收入增長主要來源液晶電視市場份額的大幅提升,尤其是三、四級市場份額的提升,保證了國內彩電企業在行業收入下滑的背景下,在國內市場獲取10%~15%的收入增長。
2010年,據相關數據統計,國產彩電企業在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引導下,三、四級平板電視市場開發力度較大,份額仍然具有明顯優勢,占到60%以上。
奧維咨詢發布研究報告稱,在2010年四季度農村市場消費旺季以及家電下鄉的帶動,農村市場四季度平板電視銷售規模首次超過城市市場,達到527萬臺,同比增幅預計達65%,超過整體國內市場的50%。
通過近幾年平板電視市場的激烈競爭,業內眾多專家認為,在未來平板電視發展中,中外彩電品牌在市場競爭還將延續,而這種激烈競爭將進一步促進平板電視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