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1年,3D電視技術兩大陣營(偏光式和快門式)斗爭持續升級,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家電博覽會、平板顯示產業展覽會上,兩種技術的3D電視相互爭斗的場景隨處可見。兩者相互爭斗甚至相互攻訐讓消費者感到無所適從,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消費者的選購。
其實早有專家指出,兩種3D技術原理不同,如同等離子和液晶一樣,二者沒有絕對的孰優孰劣,二是各有優劣,是相互補充的市場關系。結合中國的消費現狀,中國的3D電視市場未來或將高低端分化,快門式占據高端消費市場,而偏光式則普及低端消費市場。
3D電視根據成像原理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主動快門式,另一種則是偏光式。原本3D電視市場的技術主要以主動快門式為主,采用這種技術現在應該是歸類到閃派陣營。去年12月15日,上游面板廠商LG Display在國內舉辦了以“開啟不傷眼的3D新視紀”為主題的盛大發布會,不少之前就與其在硬屏上緊密合作的廠商紛紛捧場,使不閃陣營后來居上。
據了解,目前快門派產品的選擇較為豐富,代表企業就是上月底結盟的三星、松下、索尼、海爾、夏普、長虹6大廠家。而偏光派則以LG為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且市場勢頭相當強勁。不少之前就與其在硬屏上緊密合作的廠商紛紛捧場,創維、海信、康佳、TCL等國產品牌都加入其中并推出偏光式3D電視。
隨著兩大陣營的排兵布陣,雙方的口水戰是愈演愈烈,進入2011年,兩大陣營隔空叫陣。據三星有關負責人表示,快門式技術更為成熟,在亮度、刷新率、眼部舒適度、清晰度等多方面都優于偏光式,同時消費者在觀看時視覺效果更好、舒適度高。
不閃式3D也是毫不相讓,在今年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CES 2011)開幕前夕,LG Display相關負責人也曾放出:“主動快門式技術在1年之內將被偏光式技術所代替”、“快門式技術將會很快退出市場,不閃式3D會占到70%-80%的市場份額”。等言論。
今年1月28日,三星、索尼、松下、夏普、長虹、海爾這6家彩電廠商最近攜手成立中國3D電視推廣聯盟,以加強主動快門式3D電視技術的推廣。三星彩電事業部經理張楠此前就曾對媒體透露,三星將與索尼、松下結成3D產業聯盟,制定包括電視、藍光播放機、影片等3D產品的相關標準。
不閃式方面,LG Display與國內外多家主要的液晶電視廠商結成了共同打造不閃式3D的聯合陣線。創維、康佳、海信等家電企業均表示對不閃式3D電視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他們均已做好部署。不閃式3D陣營還聯合第三方檢測機構對主動式和不閃式3D技術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表示,不閃式3D相對快門式3D不易引起受試者視疲勞的結論。
主動快門式3D技術,又叫時分法遮光技術或液晶分時技術,它主要是靠液晶眼睛來實現的,它的眼鏡片實質上是可以分別控制開/關的兩片液晶屏,眼睛中的液晶層有黑和白兩種狀態,平常顯示為白色即透明狀態,通電之后就會變黑色。通過一種訊號發射裝置,讓3D眼睛和屏幕之間實現精確同步。
主動快門式3D技術有殘影少、3D效果突出的優點,而且該技術實現起來比較容易,屏幕成本較低,不論是電視、電腦屏幕還是投影機,只要更新頻率能達到要求,就能導入這個技術,因此現在市面上大部份即將上市的 3D產品基本上都采用這個技術。
但該技術也有其缺點,首先就是主動式快門眼鏡受到液晶層的限制,鏡片面積也不能做得太大,對部份的人來說,特別是有戴眼鏡的朋友會很容易看到四周粗粗的黑框。其次,由于主動快門式3D眼鏡一直處于高速的開閉狀態,長時間觀看很容易造成人眼的疲勞。
偏光式3D是利用光線有“振動方向”的原理來分解原始圖像的,通過在顯示屏幕上加放偏光板,可以向觀看者輸送兩幅偏振方向不同的兩幅畫面,當畫面經過偏振眼睛時,由于偏光式眼睛的每只鏡片只能接受一個偏振方向的畫面,這樣人的左右眼就能接收兩組畫面,再經過大腦合成立體影像。
偏光式3D又叫不閃式3D,據國家廣播電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監測報告顯示,不閃式3D的閃爍、刷新率等關鍵指標遠遠優于傳統的快門式3D,尤其是閃爍指標,不閃式3D眼鏡的畫面閃爍指標低于快門式3D眼鏡700多倍,低于行業閃爍標準近300倍。
偏光式3D技術的色彩損失是最小的,色彩顯示更為準確,更接近其原始值。鑒于眼鏡的透鏡本身幾乎沒有任何顏色,對用于偏振光系統的節目內容進行色彩糾正也更為容易。尤其是膚色,在一個偏振光系統中,看上去更為真實可信。
當讓,偏光式3D技術也有它的缺點,首先是分辨率減半、亮度損失。因偏光原理,這種技術會使水平方向的畫面分辨率減半,很難實現真正的全高清分辨率3D影像,這點成為偏光式技術的致命傷,同時畫面亮度因偏振光原理受到損失,所以偏光式3D技術對顯示設備的要求較高。
最后,就是價格方面的差異,快門式3D電視引起眼鏡成本高昂,所以整體價格一般均高于偏光式3D電視,目前主推快門式3D電視的主要是外資彩電廠商,一般46英寸快門式3D電視的價格均在萬元以上。而偏光式3D電視整體成本較低,國產品牌創維日前甚至推出了5000元的42英寸不閃式3D電視,47英寸也有六千多元的產品。兩類技術的3D電視價格相差很大。
3D電視的主要消費群體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3D內容愛好者,一類則是新潮前衛的高端消費者。前者由于比較專業,基本上不會選擇視覺效果略差的偏振式3D電視,而后者多把3D作為一種新鮮的附加功能,他們可能會是偏振式3D電視的主要消費群體。
其實,作為不閃式聯盟盟主的LG之前也是快門式3D出身,半年之前尚是快門式3D陣營的主力先鋒。在3D電視發展之初,LG也推出過眾多快門式3D電視產品,對偏光式3D電視的缺點狂轟亂炸,斷言快門式3D技術是未來的主流。
5月5日,LG電子(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家庭娛樂事業部部長李相龍在接受媒體獨家專訪時表示:包括LG在內,3D電視廠商多數使用的是主動快門式3D技術。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主動快門式3D技術仍將是市場中的主流3D顯示技術。這一系列現象與LG Display 社長權映壽12月22日對媒體宣傳的:“我們相信快門式的3D就會退出市場,不閃式3D會占到70%到80%。”形成了戲劇性反差。
而快門式陣營的長虹、海爾等品牌也不是只推快門式3D電視,在去年年底LG舉行的“開啟不傷眼的3D新視紀”發布會上,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同時幾家廠商也推出過不閃式3D電視。
由此可見,各大企業也都明白各自技術的優缺點,而出現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企業利益、經營思路、整體決策、市場策略、自身技術、面板資源儲備、投入資金的多少、生產能力甚至進入市場的早晚、對3D的產于程度的深淺等因素的差異。
總而言之,企業的心態決定其在3D市場表現。不同的定位,使企業對3D電視的推動力表現的不一樣。
所以,筆者認為當前兩類3D技術的爭斗甚至相互攻訐大可不必,兩種技術各有優劣,哪種技術都不可能實現絕對壟斷,完全可以針對各自的消費群體做文章,把各自的產品做好,少一點相互攻擊的言論,多一些合作共贏。而對消費者而言,如果某種產品的優點是自己常用的,而缺點是不常用的,那么這就是最適合你的3D電視了,畢竟適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