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視,一個超酷的概念!
自2011年,首款智能電視登場以來,僅僅一年的時間,智能電視就已經獲得了一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2012年,最理想的期望目標是,每賣出三臺電視,就有一臺擁有智能功能。
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三星更是將智能電視作為2012年的全球試聽市場的核心概念運作,并期望借機再次擴大自身的市場份額。此外,還有蘋果、聯想、谷歌、微軟等著名IT品牌,也再從硬件、軟件等不同角度窺視智能TV市場。
但是,智能電視的高速普及,就如同一個在飛奔的人總是來不及看清沿途的風景、或者容易由于一塊洼地的突然出現而發生些狀況,摔上一跤,扮演出眾多看不懂的“囧態”……
電視成了電腦,TV變成PC,這是智能電視最囧的命題!4月10日,聯想智能電視正是銷售(聯想官方網站和京東商城預售,據悉其正式上市時間被推遲到了5月8號)——這是國內純IT血統的第一款正是銷售的智能TV產品。
聯想電腦的少帥領袖楊元慶認為PC企業做智能電視并不比傳統電視廠商做智能電視差,正如在智能手機方面做得好的不是傳統手機廠商,PC企業也能做好智能電視。——聯想做的智能電視就是PC,智能電視只不過是尺寸更大的電腦而已,只不過包含了以前傳統電視的功能而已。
聯想對自己的智能電視躊躇滿志。不過其主要競爭對手三星卻有自己的意見:三星音頻視頻產品經理克里斯•莫斯利(Chris Moseley)在談到蘋果聯想等IT公司進軍智能彩電市場時表示,三星并不擔心蘋果的電視產品,因為電視的關鍵仍是畫質,從畫質角度看蘋果電視不是什么威脅!——克里斯•莫斯利認為,IT企業追趕上三星的“畫質”至少需要兩到三年。
國內主要評論界,也對聯想電視呈保守意見。“也許蘋果進入智能電視領域會改變全球彩電產業格局,但是聯想不會。”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認為:“聯想在彩電行業的品牌積累是零,能吸引多少消費者購買其電視產品,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觀望或者否定的心態,占據評論界的絕大部分意見——也許,這是聯想所面臨的第一個關鍵難題。而這些觀望和否點態度的依據則是,之前的惠普、戴爾、優派、宏碁、冠捷、清華同方等IT企業進軍電視行業,均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對此,聯想有著自己的解釋:智能電視就是PC!——“我聯想只是在做PC,這個我做擅長的東西!”
此前,IT企業進入彩電市場所仰仗的是“硬件技術路線”——彩電開始向液晶顯示技術轉型的過程,令部分IT企業認為IT產業優先實現了液晶顯示技術應用的積累,可以幫助他們撬開彩電市場的大門。但是,事實證明,這些企業的判斷是錯誤的。
決定消費者選購行為的關鍵是什么?絕不是硬件技術,而是應用體驗。在這一點上,IT企業依靠液晶技術進入彩電市場談不上什么優勢。不過,智能彩電時代的情景將大不相同:如果智能電視真的就是PC,那么聯想則可以發揮其在PC市場上的一系列優勢。如果智能電視真的是PC,消費者也愿意接受聯想這個PC巨頭的產品。
問題在于,消費者愿不愿意將智能電視看成PC——將智能電視不看成彩電產品向計算產品的發展;而是將智能電視看成PC等智能計算產品向客廳娛樂領域的發展:雖然這兩種觀點會殊途同歸,但是卻一定程度決定了IT品牌在這場變革中的初期市場影響力。
公認的變革者:蘋果
談到IT品牌在彩電市場的影響力,全球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自然不能不被認真對待:國內的評論界也認為——蘋果TV將是唱革命。得出這一依據的主要原因可能來自于經驗型的觀點,“蘋果以往的每款產品都是一場革命:ipod、iphone 、ipad等”。
但是,在認為聯想可能不行的背景下,堅決認為蘋果是變革者,是不是有點太偏愛蘋果了呢!
2007年6月29日18:00 iPhone 2G 在美國上市:蘋果和喬布斯,用一個比普通手機都要更大一些的“盒子”,證明了PC企業也可以在通信領域實施一場革命。憑借這款產品,蘋果公司迅速成為全球銷售額和利潤額最高的手機企業,并改寫了手機“通訊產品”的傳統認識——作為智能手機,他更是一臺PC:因為蘋果在手機上的優勢是IOS、APP商城等嶄新的應用“生態圈”。
研究表明,蘋果手機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蘋果不把手機當做手機。作為傳統通信功能的手機,成為了蘋果手機的“附屬”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便攜多媒體、移動互聯網、不計其數的智能應用和超“舒適”的操控體驗。而今,蘋果似乎正在將這種“革命”方式,應用到彩電上。
蘋果智能電視產品,又被成為ITV(目前ITV商標已經被海信智能電視使用,業界習慣于延續ipod、iphone 、ipad等命名方式來稱呼蘋果的智能彩電)。對于這款產品,業界充滿了傳說:2012年年中上市、年底上市、13年初上市;使用三星OLED屏幕、夏普4K液晶屏幕;甚至還有ITV只不過是大一些的ipad的說法……
無論猜測靠不靠譜,何時蘋果智能電視能夠出現在消費者面前,現在蘋果公司都在做著一件事情:“放風”——放出各種“風聲”,幫助蘋果智能電視造勢;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然后一擊成功。這也是蘋果每款產品上市之前都會演習的“營銷套路”。專業的說法是:虛擬體驗。蘋果通過不斷將新產品的各種性能或真或假的透漏出來,探聽消費者的反應,同時去改進產品的設計,以求最佳的產品“應用體驗”。
對于夢幻中的蘋果彩電,人們充滿了期待(即便三星公開質疑蘋果的顯示效果方面的水平)。以營銷學的觀點,僅僅是這種期待的心情,就已經形成了一種革命:最熱的彩電品牌的光環,正在向蘋果的頭上移動。IT者在這場變革中已經開始“出盡風頭”:既然蘋果能讓手機不是手機,電話功能成為手機的附屬,取而代之的是移動網絡和移動多媒體;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蘋果能讓TV不再是TV,看電視劇只不過是電視的附屬,上網聊天、玩游戲、看資訊、炒股,甚至購物才是電視的正差!
如果加上此前聯想的智能電視就是PC,智能彩電普遍采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事實,現在業界已經形成一種共識:沒有IT企業參與的智能彩電是不成立的。谷歌安卓、聯想、蘋果、微軟、三星這些巨頭,最近都在互相幫忙、應和著宣傳宣傳一個相同的戰略。這個戰略就是:手機、平板電腦、傳統PC和智能電視的四屏在互聯網時代相互融合——用蘋果手機當蘋果電視的遙控器將是以后智能電視最常見的“玩法”。
看電視玩微博,看電視玩QQ。這種生活方式并不新鮮。不過,對于智能電視時代,新鮮的是:你是在電視上玩微博、上QQ。(如果不這樣“玩”,你就會很囧、很OUT!)
在國內PC產業,除了微軟的windows和瀏覽網頁的各種瀏覽器外,QQ將是被安裝最多的軟件。據最保守的評估表明,國內的PC、手機和PAD上,QQ的安裝數量至少在7億以上,哪怕僅僅是PC領域,QQ也幾乎是用戶必裝的軟件之一(除非是公家的辦公電腦,明令禁止安裝QQ)。
包括QQ和新浪最近兩年新興起的微博產品的大流行,都反映了一個人類本質性的問題:溝通的欲望。作為智慧生命,我們天生具有強烈的溝通的欲望:我們的情感、知識、思考和興趣,這些高能智慧生命的每一個特征都在促使我們進行各種各樣的溝通。——在國內農村手機市場,目前三四百元的產品都具有QQ聊天功能。普通的農村小孩,用電腦的主要方式除了游戲就是QQ。如果QQ等溝通工具的這種魅力被移植到TV上,將會爆發怎樣的革命呢!
一臺可以聊天、游戲、自由上網的電視機。多美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啊!智能電視機在國內市場的流行,將會復制智能手機、網絡功能手機的一些特點:在看電視的時候時刻QQ在線、微博互動、好友聊天……這樣的魅力決定了“智能”不僅僅會是一線城市市場的寵兒,也將在三四級,甚至農村市場開花結果。——能聊天的手機在農村市場的流行已經說明這一點。
然而,QQ在手機應用中的流行,這一想象所昭示出來規律,不僅僅是智能電視在農村也有市場,更包括決定智能電視市場的不是“智能本身”,而是這些智能如何使用——不是硬件,而是軟件。
這就如同,PC進入家庭,不是由于它的計算功能比傳統的“珠算”更強大,或者PC能夠上網。而是因為通過PC這樣的硬件可以知道很多新聞、玩很多游戲、可以聊QQ。手機上網最初被設計用來移動辦公,處理一些重要的緊急郵件。但是目前,手機上網最主要的應用卻是QQ、聽音樂、看電子書。
“有什么樣的應用,有多少內容,智能電視就會有什么樣的市場,有多少客戶”!
在這一點上,傳統的智能手機領域的企業、pc領域的企業,或許比彩電企業更具有優勢。比如,聯想2010年推出移動應用商城,2011年底智能手機月銷量攀上百萬大關,達到一成以上的市場占有率,擁有應用程序支持十余萬。聯想這樣的優勢是純彩電企業短期不具有的。但是,聯想在這方面的積累,比較蘋果、三星還有一定差距。
傳統IT廠商,尤其是智能手機企業在智能應用商城方面的積累、在安卓系統技術方面的積累、在智能硬件,特別是核心硬件應用技術和市場能力方面的積累,都是多數傳統彩電企業無法比擬的。傳統彩電硬件企業,如何應對來自IT領域的“軟競爭”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行業內給這一問題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智能電視的“生態圈”。
內容商:ROM和APP
對于智能電視產業,硬件只是軀殼,軟件才是靈魂。傳統彩電企業自然不甘心沒有靈魂。——但是作為硬件廠商的傳統彩電企業,面對“突然”重要起來的軟件,很難不“囧”!
小米手機是小米公司(全稱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一款高性能發燒級智能手機。小米M1于2011年8月發布,售價1999元,主要針對手機發燒友,采用線上銷售模式,是世界上首款雙核1.5GHz的智能手機,并宣稱其搭載的Scorpion雙核引擎比其它單核1GHz處理器手機的性能提升了200%,和雙核智能手機相比也提升了25%。2011年3月17日,小米手機開放第5輪購買,為防止有黃牛倒貨,小米公司采取在線全額付款的方式,35分鐘之內,10萬臺手機就被搶購一空。4月6日的米粉節銷售現場,10萬臺手機也銷售一空,創造了兩個億的銷售額。半年,小米手機銷售150萬臺,從設計到投產銷售,小米手機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跡。小米公司將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小米二代手機。
在國內IT市場,小米手機絕對是一個成長最快的“硬件”企業。但是,就是這個專門賣手機的家伙,卻沒有一家手機工廠、一條生產線。小米和蘋果一樣,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設計手機。其中,最關鍵的是設計定制化的安卓操作系統MIUI。
作為智能設備最關鍵的用戶體驗組成部分,OS界面是一個必須占領的平臺。雖然,谷歌安卓系統是開源的、免費的,但是如果只是簡單的使用安卓,必然陷入“同質化”的競爭怪圈。如果不愿意所有的手機看起來都一樣(消費者自然是希望差異化),定制安卓就成了必然。這也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軟件市場:ROM。
2008年9月,番茄花園作者洪磊因涉嫌提供盜版Windows XP系統被檢察院逮捕,隨后大部分提供盜版XP系統的網站均關閉。這被認為是國內Windows操作系統市場ROM美化領域的一次重大事件:靠這種方式來盜版windows賺錢的門已經關上,但是技術團隊卻沒有消失、市場需求更沒有消失——除了轉入地下的盜版windows外,安卓這個開源的,鼓勵非官方美化、改進設計的智能手機系統,給ROM者帶來了嶄新的空間(而且,這次是合法的哦!)
在國內市場,不僅傳統手機企業熱衷rom安卓,眾多互聯網企業也加入了進來:例如盛大這個游戲公司,還有騰訊這個聊天公司。
騰訊不僅在手機上在做rom,甚至還想分享windows的桌面,在2012版QQ發布的同時,發布了一個嶄新的應用Q+——Q+的本質是一個程序桌面,它兼容原來windows的本地程序,更能兼容很多云應用。Q+誕生的主要啟迪來自于智能手機可翻頁的多屏桌面。如果與智能平臺類比,Q+可以看做是windows的一個app(云端應用軟件)的載體。
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企業紛紛ROM自己的安卓系統的時候,智能彩電產業,作為智能領域的后起之秀也沒有閑著。日前,由TCL、長虹和海信等彩電巨頭組成的中國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聯盟(中智盟)昨日在深圳宣布,他們正式啟動智能電視操作系統STV OS的研發,該系統將基于安卓系統,由TCL、海信、長虹、MSTAR等聯手打造,首款適用于智能電視的大型操作系統,實現從芯片至終端技術路線的適配與統一。
STV OS是基于安卓4.0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其主要參與者TCL、海信、長虹等是彩電企業,MSTAR則是一家臺灣的芯片公司(提供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芯片、核心架構等產品服務)。該公司是全球最大液晶顯示器(彩電)控制IC提供商;全球最大電視芯片(數字+模擬)供應商,在中國大陸的市場占有率高達75%以上。其提供的IC產品以價廉物美著稱,但是缺乏高端產品供給。目前國內很多本土彩電品牌的智能電視“CPU”由MSTAR提供。
彩電產業,多家廠商和芯片企業合作開發OS的現象,一方面說明這個OS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彩電企業在定制安卓OS產品方面,由于起步較晚造成的現實的“實力不足”困境。
對于智能彩電,OS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其它軟件應用的統一界面,也是產品差異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卻并不是智能電視“生態圈”的主體。被稱作APP的應用程序,才是更為重要的“軟件”內容。
從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來看,APP是智能手機生態鏈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重要的利潤來源。智能手機APP主要來自于專業的軟件開發者,或者來自于數據內容提供商為自己的數據應用開發的APP項目。智能終端企業在APP領域的角色是建設應用商城、提供OS接口標準,并通過APP的下載銷售獲得一定的利潤分成。不同的OS系統一般要求不同的APP版本,有些統一系統的不同ROM版本,也會產生APP的兼容設計問題。但是APP才是智能設備的真實應用。因此,如果要定制自己的OS系統,就必須堅持高度兼容更多的app,而無需重新開發或者修改APP代碼。
事實上,在智能產品領域一個沒有什么APP支持的OS就是一個垃圾:盛大開發OS是因為其擁有很多游戲資源的APP應用;騰訊開發OS更是因為其廣大的QQ應用和用戶群粘性。
在智能電視,或者智能手機生態圈中,如果你擁有很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就可以指望更多的APP廠商仰慕你、主動為你設計不同的APP;否則你就只能盡量采用通用的OS,讓自己的OS兼容更多的APP應用。如果,這個智能企業是后者,那么他很難從APP銷售中分成利潤。
智能者:話語公權力的競爭
無論聯想、蘋果、三星,還是其他的傳統彩電企業,在智能電視時代能夠決定其能否生存和生存質量的關鍵就在于行業內所謂的智能應用“生態圈”的建立。
傳統智能手機從業者,傳統OS定制開發者,大多數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態”實力,而彩電企業則才剛剛接觸這一領域。還處于不斷的探索和碰壁之中。尤其是面對IT圈的先進巨頭的競爭,頗具有“人在囧途”的味道。即便是已經在“生態”二字上有所積累的傳統智能產品企業,也面臨著TV產品上完全不同的應用消費習慣的挑戰。
就2012智能電視產業的發展而言,“生態圈”必然會處于建立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頗具有“口號”大于“行動”,“行動”超前“實際”的意味。
三星公司已經號稱75%以上的智能電視型號比例。三星擁有這樣的魄力,一是源于其橫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TV等智能設備的完整產業鏈;二更是因為其產品主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銷售,在國內市場更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等高端市場(全球范圍內農村市場似乎與三星關系不大)的緣故。
聯想雖然已經在預售自己的智能電視,并宣布5月8日正式上市的消息,但是這已經較原有各方消息稱的4月1日正式上市的消息有所推遲。蘋果彩電方面,從年中上市到年底上市,甚至2013年上市的消息都有。谷歌TV雖然也放出消息不少,但至今還沒有看到有正式上市的消息——谷歌目前還集中在免費的安卓系統供應商的角色之上。
即便是真真的推出了眾多智能電視新品的國內本土彩電企業,多數也不得不承認,2012年智能電視產品依然處于市場普及初期——全年達到超過3成的普及率已經是比較好的“預期目標”。就目前的態勢而言,彩電企業還不敢宣稱“智能彩電”的普及“時間表”。
但是,恰恰是這種“智能電視機什么時候普及”還不好說的境況,給與了更多企業想象的空間和基于。較長的普及期有利于彩電企業補課其在“軟件生態”上的短板,也有利于IT企業補課其在“品牌”認知上的短板。正因如此,無論傳統彩電還是新興進入或者想進入的IT企業,都在大力宣傳自己的智能電視產品。
實際上,在智能電視還沒有真正走向普及的今日,市場上已經形成了不同陣營的企業爭奪產品、產業話語權的競爭。聯想為首的IT企業,宣稱智能電視就是PC;傳統彩電企業則以三星為代表宣稱自己在渠道、品牌、尤其是影像效果上的優勢;三星、索尼等橫跨3C的企業重點宣傳多種屏幕的融合;蘋果等企業則表示在應用程序、OS等軟件和內容領域占據優勢。甚至,在APP市場,安全衛士、金山毒霸等安全企業,不同的網絡支付企業,視頻內容提供商,也早已經展開了市場爭奪的口號戰。
不同背景的企業宣傳智能彩電的切入點大不相同:如果消費者認為智能彩電就是PC,那么聯想自然會成為選購對象;但是如果消費者認為智能電視還是傳統的TV的延續和發展,那么聯想自然就不會占什么便宜;而消費者看重多屏幕、不同家電的智能融合,三星這樣的綜合性廠商肯定會更受歡迎;但是如果消費者認為智能電視和白電扯不上什么關系,那么三星比較索尼就不會有太大優勢;消費者假如最看重的還是影響效果,OLED技術就會比智能概念更瘦歡迎;此外,如果消費者很愛聊天,不排除自己刷ROM,將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改成QQ版(如果QQ真的開發了安卓的智能電視定制系統)……
因此,一場占據“輿論”話語權最高點的較量,才是現在智能電視市場的真正競爭。所以,海信在自己的電視廣告中宣城市第一個推出智能電視的品牌;而TCL則避免第一之爭,大力鼓搗他的“云”概念。這樣的市場話語環境,未免讓智能電視自己都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到底是TV還是PC,或者能不能騰云駕霧呢?
不明白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應該是目前智能電視最大的“窘迫”之處。但是,這并不有害于更多的企業想在智能電視時代撈上一筆“利益”。現在是聯想、蘋果,此后必然還會有騰訊、淘寶或者央視等外來和尚來念經。——這種混戰和混亂是智能電視囧途中的偶然,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