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春季,不論是國產彩電還是外資彩電都陸續發布了自己的新品。長虹、康佳、創維、TCL和海信等彩電企業相續發力安卓4.0的系統、QQ、微博、體感游戲、多屏互動、人臉識別等等多項“先進”技術,推出自己的智能電視,IT企業也不甘落后,研發并推廣出智能電視產品,智能電視又一次成為了人們熱點討論的對象,雖然傳統家電企業擁有硬件和價格優勢,但IT廠商的軟件比傳統家電廠商要過硬些,傳統家電想打贏智能之戰,只能從彩電技術革新入手。
在春季新品發布會上的區別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國產電視與外資電視今年走向的不同,同時也看到了國產電視于外資電視的區別:不論如何虧損,日系電視依舊走在技術革新的道路上,日系電視企業所擁有的核心技術實力就連韓企家電也遠不及其;韓企,如三星、LG家電企業的銷售量雖然在去年就已經超越了日系家電,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成功,卻并沒有放棄其對核心技術的最本質追求,并未沉浸于成功中而停滯不前;而國產電視依舊拋卻技術不談,看似欣欣向榮,卻在火熱的概念化中凸顯尷尬。
目前國產彩電企業在技術關注度上遠遠少于對新概念的研發,與面板企業的技術含量相比,電視企業就像簡單的組裝企業。外資電視企業坐擁數項技術專利、站在核心技術頂端,國內電視一直以來都游離在技術之外,顯得有點蒼白。
自平板時代開啟以來,國產電視企業就一直受困于核心技術缺失的問題,多年來一直跟隨在外資電視身后。國產電視一直以來在價格和售后上比外資彩電有優勢,這也是外資電視在華發展的阻力之一。由于核心技術完全掌握在外資電視手中,國內面板產業遠不及外資企業,因此在過分依賴外資企業的過程中,國產電視企業的成本提升;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創新,國產電視的市售價格卻并沒有與成本形成等比的增長,因此國產電視企業的利潤收縮的很嚴重,這也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產企業的擴大和發展。
消費者使用平板電視本質上是用它來看電視的,電視畫面的好壞決定了人們使用它的機率,雖然最近又陸續出現互聯網電視、3D電視、智能電視和云電視,可如果連畫質問題都難以保障,這樣的電視購買率自然高不上去。如今,索尼、夏普、三星、松下等,無一不是擁有自己的面板廠、多項電視技術專利及完整的生產線,以上因素不僅讓外資電視擺脫了純粹的組裝,更是大大減少了企業的成本,讓盈利變得更為容易;反觀國內電視企業:上游沒有自主生產的面板、純粹依靠進口;沒有核心技術、只是跟在外資后面跑,這樣也局限了國產電視的盈利和突破。因此與外資電視可以上下游全線研發生產相比,國產電視企業具備的優勢相當的有限。
當盈利逐漸變得困難之后,國產電視企業的規模擴張和市場把控也跟著變得不穩定起來。在外資電視良性循環用市場回報來大量投資技術研究、以帶來更豐厚的市場回報的同時,我們的國內電視企業只能在追逐外資的過程中身心俱疲。眾所周知,科技研發的回報周期非常長,同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足夠的時間沉淀。而我們的國產電視企業,首先自身并沒有足夠的閑余資金來投入研發;其次也得不到如三星那般的堅實政策支持;最后,也沒有足夠的耐性來等待研發。國內電視企業于是逐漸變得浮躁,似乎已經要完全棄技術于不顧了。
在IT行業和外資彩電企業的雙重壓力下,傳統家電廠商想要得到更長遠的發展與回報,就不能落下技術創新這一基本要素,不能過于迷戀“偽”技術創新,因為對于最終目標的消費者而言,除了關注平板電視的價格和應用功能外,更愿意在電視上看的舒心,用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