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2年"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平板電視推廣企業目錄日前公布,15家企業1460個電視型號入圍。而作為電視行業老牌知名企業的松下卻未能上榜,對此有專家猜測松下彩電近期表現不佳,與當前日系家電集體衰退不無關系。記者就此采訪了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但到記者截稿為止,尚未收到回復。
未獲節能補貼 引發業界猜測
對于為何沒能進入節能補貼名單,有分析認為可能是未達到節能標準。據悉,本輪補貼對產品的節能要求近乎苛刻,只有能效一級且能效指數達到1.7及以上水平的液晶電視方能獲得補貼,而據奧維咨詢調查顯示,目前能達到這一水平的產品市場占有量僅為10%。
另據了解,此輪節能家電補貼采取將財政資金補貼給家電制造廠商的形式,家電制造廠商以及家電賣場再以降價的形式補貼給消費者,但補貼款項將由企業先行墊付,之后由有關部委審核之后再統一向企業發放。業內人士認為,這將給部分廠家帶來現金流的壓力。而近幾年業績不佳的松下可能是被這一“隱形門檻”檔在了外面。
在傳統上,松下一直是電視機業務的領先品牌,但近幾年最尷尬的恰恰是電視機銷售。2011財年松下凈虧損額達7721億日元,并預計今年的電視銷量將由去年的1700萬臺降至1550萬臺,在電視業務上或仍將維持虧損狀態。
風光不再 彩電或被擠出市場
日元升值、日本地震、歐美債務危機、主營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下滑等,成為拖累松下虧損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在華市場空間被不斷地壓縮,也使昔日輝煌一時的松下風光不再。
之前有媒體分析稱,目前在中國市場上,TCL、創維、海信、康佳、長虹、海爾等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總和已經占去了市場的半數以上,外資的份額當中三星、LG等韓資品牌又牢牢占據了優勢地位。除了制造、分銷的成本不占優勢外,松下對3D電視、智能電視的反應速度遠遠不及國產品牌,逐漸失去市場話語權。隨著一、二線城市市場的銷售需求萎縮,三、四級市場被視為未來的市場增長點,但這部分市場也被國產品牌牢牢掌握。
松下作為等離子面板最忠實的擁護者,今年卻大幅下調了等離子電視出貨目標,由2011年的570萬臺下調到今年的250萬臺,下調規模達一半以上。松下相關人士稱,由于供應鏈規模一直做不大,加上更為成熟的液晶產品的制造成本下滑與技術追趕,讓等離子電視進一步被邊緣化。
巨虧咎由自取 產品戰略遭質疑
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分析松下虧損的原因,經濟大環境的惡化,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但更為重要的是,多年來松下并沒有調整自己的產品戰略,因此才導致其在彩電市場的份額大幅下滑。
劉步塵認為,松下在平板電視時代仍堅持做等離子,并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產品戰略位置,眾所周知等離子恰恰不是平板電視的主流,而松下對此并未作出調整。
但是,松下卻沒有擺脫固有的傳統理念,對電視機業務進行了過剩投資。松下公司社長大坪文雄在上月的說明會上卻坦言,松下在傳統平板電視上的確存在過剩投資,在實施大規模投資后,受金融危機及匯率變動的影響,產能過剩導致沒有得到實際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松下雖然喊出了“沒有中國市場,就沒有松下”的口號,但它在中國的經營戰略同樣沒有作出改變。“在中國市場投放的產品適合不適合中國的需要,松下中國分公司提出的建議意見都沒有用,全由總部來拍板。這么長的決策鏈條,完全不適應中國市場的形勢。” 劉步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