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上,OLED電視都會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可以說OLED電視已經不再CES展上的什么亮點產品。我們都知道,CES展會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和技術的年度重要盛會,代表著未來彩電發展的核心方向。但是為什么OLED電視頻頻亮相CES展會,始終得不到普及和推廣呢?
據筆者了解,每次展會過后,OLED電視似乎都沒有改變其被人們忽視的噩運。作為OLED電視的力推者三星、索尼、LG等主流彩電企業,難道只是為了炫耀自身擁有高端顯示技術的實力?至少目前大多數消費者是如此認為的。
對于OLED電視,其最大的優勢是節能、輕薄、自發光,能給用戶帶來與眾非凡的畫面效果。能夠提供比LCD顯示屏反差更大的圖像效果,此外也非常細小,也不容易讓未來的移動設備破碎,更重要的是,還能像報紙那樣折迭或卷起來。
盡管擁有如此多的優勢,但是,OLED顯示屏制造商,例如三星顯示公司和LG顯示公司等都一直沒有解決好大規模生產所需的高成本的問題,因而從成本的角度來看,OLED顯示屏仍難以與LCD顯示屏進行競爭,這種顯示屏也就難以進入量產階段。。
與此同時,LCD顯示屏仍應用于90%的電視機產品中,而且LCD顯示屏還在不斷的進化之中,同時也沒有跡象表明LCD顯示屏在建立全球標準方面而屈服于OLED顯示屏,特別是在LCD擊敗等離子顯示屏(Plasma)以來的近10年中。
相較于LCDTV,其劣勢還有就是售價過高,可選擇的產品過少,目前市場上在售的OLED電視基本為零,之前三星、LG計劃推出的55英寸OLED電視也未見其蹤影。
目前大尺寸OLED面板的制造過程仍有技術障礙尚待克服,這影響到大尺寸OLED面板的良率、成本,以及終端產品的競爭優勢。目前55寸OLED TV的價格約10000美元,同尺寸LCD TV價格約1200美元,而60寸液晶電視戰斗機種在今年的促銷價格都已經殺到999美元。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NPD DisplaySearch調查預測,2012年全球OLED電視實際出貨量可能只有500臺,而2012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約達2.2億臺。預估OLED TV比較可能的量產時間應是2014年、屆時OLED TV年出貨量估有機會超過100萬臺,但占全球電視滲透率仍低于1%,2016年OLED TV滲透率才有機會挑戰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影響大尺寸OLED面板量產進度及計劃的因素,還包括臺系面板廠包括奇美電子( 已決定更名為群創)、友達光電在超高分辨率4K2K液晶面板的量產進程。由于4K2K液晶面板不論就量產門檻、成本都比OLED面板更具競爭力,據傳,韓國面板廠似乎也有意將部份資源轉移到發展4K2K液晶面板,希望在4K2K產品部份能夠盡快趕上臺灣。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4K超高清電視的強勢出擊,OLED電視也將面臨挑戰。如果OLED電視未來不解決成本問題,想在未來幾年內得到全面普及,希望十分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