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爆出,三星欲出售面板設備給中國企業,之后該工廠投產的重心目前還不明確,可能是小尺寸高分液晶面板,也可能是OLED面板。這種現象意味著,三星這種頂尖的國際面板企業已經開始戰略轉移的步驟,雖然目前還不明確,但是不管是韓系的三星、LG,還是日系的松下、索尼等傳統強勢的面板企業,如今都面臨非常嚴峻的情況,尤其是在大尺寸領域,諸如顯示器和電視的利潤率日漸下降,這讓面板企業有苦說不出,只能慢慢的應對,而中國的面板企業則是面臨更加復雜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面板企業的無奈。
投入大周期長
面板企業是一個高投資的行業,建工程引進設備,引進技術人員,招聘組裝工人,硬件的成本,人力的成本,都非常的高昂,舉例說明,建設一條8.5代線的面板生產線,就需要大約250億人民幣的投入,知名的面板企業短期的投入常常達到上千億元,這種雄厚的資金靠企業自己是拿不出來的,于是和地方政府合作,或者拓寬融資渠道都成為重要的方式,投入如此大的資金后,面板企業的回報周期還較為的長,大約需要三年的時間,良品率的提高,渠道的梳理,都需要時間。因此面板行業并不是一個快速有收獲的行業。
利潤薄高風險
再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后,面板企業的最終成果的銷售也并不輕松,我們都知道如今液晶顯示器設備瘋狂換新的時代已經過去,雖然每年仍舊大量的產品出貨,但是由于韓系、日系以及中國內地都在拓展面板生產的規模,所以面板市場上會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這樣就使得競爭非常的激烈,面板的利潤率持續的下降。盈利能力低了以后,面板企業抗風險的能力也很低,一旦市場出現風吹草動,面板企業就會陷入巨大的虧損當中。
面臨技術更新
上面我們說的風吹草動,其實指的就是新技術的逼近。目前主流的顯示技術是液晶面板,但是OLED面板,甚至QLED面板都在虎視眈眈,LG就一直在力推OLED面板,其也在致力于提高面板的良品率,雖然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OLED普及尚需時日,但是誰能保證OLED不會像3D那樣,突然間就興盛起來,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傳統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就會非常的被動,轉產的話也有可能,但是面臨的技術、專利阻礙還是很大的。
市場的不明確
此外面板產業的市場反饋經常也不明確,比如大家都非常的看好4K顯示器,其成品顯示器價格壓縮到了2999元,卻依舊沒有達到預期的銷量,這就使得生產4K面板的企業感到很大的壓力。還有給面板加入觸控功能的嘗試,市場反饋效果也非常不好,人們喜歡不喜歡超大屏的觸控設備,這些嘗試都是需要經濟投入的,面板廠商的壓力很大,一直到不到性新的爆點。
全文總結:
如今中國內地的面板產業正在角色,其在政府的支持下,有了長遠的發展,但是中國的面板企業也面臨這樣四大困局,如何找尋到中國面板企業的生存之路還是需要深入考量的。相比于其它國家的面板企業,中國有著市場大的優勢,如何能快速在技術上實現突破,并且在產業規劃上更加的合理,是解決中國面板企業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