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買東西,到底“哪家強”。這個問題正在失去答案。因為紛擾而來的各種電商節,形成了對消費者的疲勞轟炸。尤其是這個8月,“節”多的都數不過來了。
即京東815家電節大促、京東816超級品類日、小米816“超值到尖叫”(小米手機發布6周年活動)、京東818手機節、蘇寧818發燒購物節之后,洋品牌亞馬遜中國819店慶活動也來湊熱鬧。
主流電商平臺、主流互聯網品牌現在都有自己的“很多節日”。每個節日都會有“很多促銷”。這讓消費者幾乎“天天過節”。
為何營銷要熱衷于“節”
從國內消費產品市場看,過節的概念有數千年的歷史。對此,一個人人熟悉的名詞是“年貨”。傳統的消費概念中,春節前的一個月總是會“以一當十”,成為全年零售消費的最高潮。
不僅如此,在互聯網品牌節成為熱點之前,五一和十一黃金假期也是重要的“節日”。市場邏輯是“消費者”的自由時間。在本世紀初的10年里,五一和十一購物節,幾乎可以占據家電、數碼等消費電子產品全年銷量2成。
進入本世紀第二個10年之后,電商、電商品牌和互聯網品牌的興起,以及自媒體和移動媒體的興起,讓造節簡單化:幾乎,每個品牌都有一些節日。例如樂視彩電,4月和9月的兩個大節,幾乎能拿下全年三成以上的銷售量。淘寶雙十一節日更成為中國電商風潮的溫度計、風向標。
所以,“購物節”自古有之,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形式,且購物節的“效果”整體還是很不錯的。符合文化傳統,效果不錯,這成為了營銷者熱衷造節的“基礎”。
過剩的節日,何以形成
但是,和千年農業社會,以春節年貨為全年唯一主要購物節不同,現在的互聯網“節日”已經泛濫。
為何各種購物節會多如牛毛呢?核心在于“組織成本”的下降。
一個購物節的成功,最主要依賴于消費者“真金白銀”的捧場:即,要有很多人來,且這些人最終變成消費者,而不是只是“過來晃一下”。對于購物節的組織者,其最關鍵責任則是“有人來”。為了實現吸引人群,就需要“廣而告之”的工具。
互聯網新媒體、移動媒體、自媒體的發展,恰恰為各種造節提供了“廣而告之”的廉價工具:對比報紙廣告的效果、電視臺廣告的成本,廉價的“媒體”資源,是造節熱潮興起的社會學基礎。
另一方面,各種新媒體都具有“碎片化”和“自洽性”。所謂碎片化是指,受眾從新媒體,尤其是移動媒體和自媒體上獲得的信息不是系統化的、全面的和經過專業的嚴格篩選的信息。例如,小米的官微,基本只有小米的各種信息。
所謂自洽性則是“碎片化”的延伸:由于移動媒體和自媒體信息的“碎片化”特征,這些信息的提供者會為了加強信息的可信性,在信息生產和傳播中盡量“自圓其說”。受眾得到的信息的“論證”基本以信息自身為中心,以信息平臺為邊界,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結構”。
在“碎片化”“自洽性”的新媒體傳播特點上,互聯網營銷的自造購物節,總能產生“有效性”:消費者選購的本質是“文化認可”和“價值認可”,選購的基本手段是“貨比三家”。而利用新媒體的碎片化和自洽性,制造出來的無數購物節則可以最大程度回避“貨比三家”這個問題。
或者說“購物節”泛濫,是商家們有意為之的“推動非理性消費”的產物。從根本利益格局看,商家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多賺錢,而不是讓利:造節有成本,熱衷造節的現象必然要基于“有超額收益”的價值邏輯。
那么多的節,誰來買單
如果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各不相同的購物節。那么這些節日還有意義嗎?答案不言自明。實際上,購物節的增加,已經造成一種特殊的“供給過剩”。
從宏觀看,整個社會的真實需求和購買力,在一定時間內(比如一年)是固定的。頻繁增加的購物節,雖然能促成更多的非理性消費,但是不可能根本性的改變全社會的總需求規模——購物節產生的增量效應是有限的。
從個體購物節看,在有限的非理性消費宏觀增量中,購物節越多,每個節日能分得的價值就越少。當購物節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投入產出的失衡。
從消費者的認知看,雖然自媒體、移動媒體、粉絲媒體的傳播具有“碎片化”和“自洽性”,但是整個社會依然存在很多系統化、開放性的媒體平臺。通過后者這樣的媒體平臺,以及受眾在不同自媒體、移動媒體、粉絲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的“跨自洽”比較,消費者會逐漸認知到各種節日的“水分與干貨”。尤其是當節日規模倍增之后,干貨漸少、水分更多,購物節將失去“觀眾興趣”。
所以,某種意義上,頻繁到來的購物節是對消費者理性、新媒體價值、粉絲經濟學的透支。這種透支直接的埋單者只能是各個“造節”的主體。不過,這些直接埋單者,必然把其成本通過商品價值工具,轉移給整個社會和最終消費者。
在這個邏輯上,過剩的造節就是一種“有意的浪費”。從社會價值角度看,這種行為應當受到譴責、抵制和監管。
“節”海之中,最苦惱的依然是消費者
各種各樣的電商節日,豐富了消費者的選購,也使得選擇并不容易。尤其是當節日優惠的出現并不重合時,貨比三家變得困難:一個不慎就會錯過最佳購買時機。——這也可算做另一種“饑渴營銷”了。
同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促使了資訊的發達。這加強了消費者對產品認知的能力。在更強的認知資源支撐下,消費者的選擇本應該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不過,通過不斷的造節運動,商家們在“平靜”的互聯網湖面上,創造出無數波瀾或者巨浪,把消費者裹挾其中(可以稱此為人工制造信息洪水,好渾水摸魚)。
面對各種節日之中充斥的信息,以及從年初到年尾不斷的節日攻勢,消費者無法駕馭那么多的信息;也無法駕馭各種自洽的“真真假假”的價值邏輯;更難以把握那些限時的廉價機遇。這其實使得資訊技術創造的消費者和品牌、商家之間的“信息平衡”再次傾覆。
“買的沒有賣的精”:消費者本期望在互聯網的平等知識機制中,增強買方市場話語權;到頭來,依然是商家利用縱向時空的信息流波動,抵消了“互聯網資訊的透明”規則。
所以,所有的問題回到原點:消費者如何才能在眾多節日之中“真正抓住自己的利益”。唯一的方法是,將產品購買的“調研期”延長,徹底掌握一類商品的定價規律——這就像家庭主婦去購買醬油,她們始終知道這些產品應該多少錢,哪個貴了、哪個便宜了,哪個的促銷是虛假的。
這種“調研期”的延長,本質就是“更廣泛的占有信息,并作出規則性的分析”。當然,對于手機、家電、數碼等產品,不像柴米油鹽那么“經常購買”。這也是為何這些產品更多被造節的原因——因為非經常購買,就意味著非經常關注,進而即是消費者信息占有規模的嚴重縮小。
后者是真正的“購物節促成非理性消費的根源”。
海量購物節哪里去,分化是關鍵
一旦購物節的供給過剩,那么電商們如何“去產能”呢?這個問題已經是一個進行時,而不是假設。市場給出的答案是“大節套小節”。
一方面,電商平臺不會主動降低和減少節日。但是他們會通過成本手段,控制很多購物節的規模,進而壓縮投入,實現投入產出的平衡。這種方法,無疑不會降低各種購物節的數量,但是,有助于電商平臺的盈利。
另一方面,在單個購物節產出下降之后,電商平臺會集中一部分資源,推動自己的“王牌”購物節,打造自己的購物品牌。這個層面的措施是“競爭的必要性”。從消費者角度看,一個大平臺,一年到頭沒有像樣的活動,是不可思議的,也意味著這個平臺眼球價值的急速降低。
同時,更多的競爭性購物節將出現:即,在一個平臺推出大購物節的時候,其他平臺也趁熱鬧做一些購物節。后者未必真金白銀的投入多少資源,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拉住粉絲不丟失和分一點別人的熱度”。
以上這三個方面的變化,最終將形成“購物節數量在過剩背景下,持續增加”,但是“大購物節和小購物節的差距不斷拉大”,最終大購物節成為電商的副品牌、小購物節成為一種“日常”優惠——后者就像超市每逢周日而作的促銷,只是例行工作。對此,可以總結為“去中心化后的再中心化”。
總之,市場不需要這么多的購物節、也容納不下這么多的購物節。在經濟產出不足的背景下,電商促銷造節趨勢必然得到發于自身的抑制。且伴隨消費者認清了各個購物節的本質,追節熱情也會下降,即便大型購物節的“超額非理性購物產出比”也會下降。對此,最好的形容則是“節將不節”。不過,想必那一時期,商家們還會拿出新的花樣“攪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