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OLED手機已經來了。甚至,有傳聞蘋果的OLED電視也已經做出實驗樣機。但是,這些消息并不能支撐OLED電視快速取代液晶產品。業內預計,國內市場OLED電視突破百萬臺還要等到2020年。即便如此,這也僅相當于液晶電視在2006年的產業階段。
上游產能不足之困需要時間解決
OLED顯示的優勢非常明確(雖然它也有缺點),但是卻并非“人人可以愛”。因為,OLED顯示產品的制造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從半導體顯示行業看,韓國的LGD和三星已經把所有新的投資都砸向了OLED。包括LGD的E6、P10、和廣州新工廠,三星新的6代線,各個都是規模巨大的項目。國內的大陸地區廠商,則在6代及其以下世代線上,從2016年開始就已經停止液晶項目的投資,專注于OLED。但是,在超大尺寸液晶上,國內大陸廠商還有數個巨大的項目再投入。國內的臺灣省廠商,則主要投資在大尺寸液晶產品擴建上,6代線中小尺寸液晶新投資在2016年也已經全面收尾。但是,我國臺灣省的廠商,尚未投資大型OLED項目。日本面板廠商的情況,比臺灣省的更糟糕一些。雖然日系企業在OLED研發上有一些不錯的成績,但沒有進行真正規模化的產能擴充,且即便在液晶項目上,整個日系陣營亦處于萎縮狀態。預料,沒有新的大量資金注入,日系面板產業將逐漸衰退。
以上OLED產線建設中,已經開工的新產能總投資超過3500億元人民幣。三星、LG和京東方都籌劃了千億級別的項目群,成為行業三巨頭。但是,這些投資基本都未實現量產。全球真正大批量制造的OLED顯示產品,只有三星的手機用屏幕。其他廠商的量產能力均不足。2016年三星占據OLED全球市場9成以上產量。
綜上所述,OLED顯示行業目前是一個供給單極化(三星為主)、建設多元化,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面的產業格局。即現實可用的產能嚴重不足,市場需求意愿空前高漲,相關廠商投入巨資建設新工廠。這是一種市場爆發前夜的狀態。
但是,OLED產業的整體情況,卻與OLED彩電行業的格局還有差別——因為,全球新建設的OLED項目基本都是中小尺寸的6代線,真正擁有OLED大尺寸線的廠商只有LG一家。
目前,LG已經有E3廠(8千片)、E4-1(2.6萬片)、E4-2(2.6萬片)等8.5代線產能。其中E4-2處于產能逐漸釋放階段,完全滿產需要到今年底或者明年初。LG在近期開工了廣州OLED 8.5代線,該項目計劃2019年起投產,產能為月玻璃基板6萬片。同時,LG計劃2018年增建E4-3項目,規模亦為2.6萬片。此外,LG最新消息稱,其計劃未來在P10工廠建設10.5代OLED線,并采用先進的印刷工藝。
LG的大尺寸OLED面板的產能規劃非常詳細,可以說是穩步提升的狀態。但是,對比全球彩電行業的需求而言,依然規模較小?鄢齈PT上的p10工廠OLED大尺寸計劃,LG真正投入建設的項目的總產能,在2019年可達到華星光電深圳T1線,一條液晶線的總規模。按目前8.5代OLED線,55英寸、65英寸、75英寸產品的切割占比,以及80%成品率看,到2020年可穩定提供400萬臺電視機的產能需求,約占全球彩電銷量的2%。按近年來國內市場OLED產品全球市場占比四分之一的比例,國內則可在2020年突破每年100萬臺OLED電視的銷量。
所以,OLED電視和手機等中小尺寸面板一樣,有供給單極化的問題。但是,OLED手機用中小尺寸面板已經展示出全面開花的趨勢。OLED電視面板卻還主要依仗LG的獨自支撐——后者類似于2016年之前三星在OLED小尺寸產品上的狀態。
大舉擴充OLED彩電面板產能的瓶頸
彩電用OLED面板由LG獨家壟斷,這本是LG擴大產能、占據市場先發地位的“好時機”。對此,LG自身也不會否定。但是,真正要擴大產能,LG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LG必須面對中小尺寸OLED崛起的趨勢。事實上,2016年開始,LG的OLED投資70%以上被6代線占據。在2018年打入蘋果手機供應鏈,則是一個直接的目標。同時,中小尺寸OLED面板上,LG也面臨柔性化的技術挑戰,并不是完全成熟技術的產能復制任務。
業內認為,恰是OLED小尺寸的爆發式崛起,打亂了LG在OLED大尺寸上領先布局的戰略。即便對于LG這樣的行業巨頭,在中小尺寸和大尺寸上都維持極高的投資額,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小尺寸上的投資,嚴重惡化了LG的投資規劃。LG廣州OLED項目的最核心訴求就在于:廣州市國企承擔的30%資本金,以及中國銀團能提供的巨額貸款;蛘哒f,LG廣州OLED項目落地,是靠資金吸引來的。
另一方面,在大尺寸OLED產品上,LG面臨了技術路線之爭。LG已經成熟的蒸渡+彩色濾光膜產品,雖然能夠隨時進行產能技術復制,但是卻必須考慮“成本更低、且可以支持RGB三原色的印刷技術”的威脅。對于印刷技術的OLED顯示技術,現在的狀態基本是“臨門一腳”。
這臨門一腳如果成功,那么顯然大尺寸OLED市場蒸渡工藝路線就會成為死胡同,F在大規模投資這一路線不是明智選擇。但是,這一臨門一腳也可能遲遲“踹不出去”——所以,LG還是需要在穩妥節奏上不斷提升大尺寸OLED產能。
以上兩個方面的因素,不僅困擾LG,也困擾整個顯示面板行業。例如,京東方選擇了OLED主要投資6代線柔性項目,雖然其已經突破蒸渡技術的OLED大尺寸化工程難題,卻受制于技術不確定性而不愿馬上將大尺寸蒸渡技術量產。有類似顧慮的還包括三星——三星甚至認為印刷顯示時代的顯示墨水,未必是OLED,而可能是QLED或者其它產品。
技術難度不可怕,慢慢突破;資金問題不可怕,中國銀團和國企會支持先進產業;但是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卻無法繞過去——大尺寸OLED是蒸渡還是印刷,這個問題不解決大尺寸OLED就只能是LG自己謹慎而穩健的爬坡過程,而不會進入爆炸式的新線建設期。
大尺寸液晶的主流地位可維持到2025年
對比大尺寸OLED建設的“龜行”,大尺寸液晶項目依然深受行業喜愛。在彩電行業未來三五年新增面板產能基本即是70+以上尺寸液晶產品。
目前,合肥京東方10.5代線已經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這將是全球首條10.5代線;同等玻璃基板尺寸的華星光電11代線、鴻海廣州10.5代線也已經開工建設;京東方近期亦簽署了武漢10.5代線的框架協議。同時,即便是OLED大尺寸產品的唯一獲益者,LG也并不排斥大尺寸液晶項目,關于10.5代線的P10工廠項目,LG稱可能先投產液晶項目,后轉向印刷OLED。
以上項目,即便不計算幾經調整的LG P10工廠,其他四個項目的總投資亦高達1800億元人民幣。且已經有三個項目開工建設。這些項目將形成巨大的產能,相當于3400萬臺75英寸電視,或者4400萬臺65英寸電視的供給。即未來液晶電視有可能五分之一的市場被這些新的10.5代以上生產線占領。
相對技術更成熟、規模更巨大、支持廠商更多,這是大尺寸液晶生產線和OLED大尺寸線比較的最大區別。2020年,國內彩電高端市場的格局很可能是1000萬臺65英寸以上液晶和100萬臺55英寸以上OLED的對比。這樣一個差距,被認為足以證明液晶產品的生命力。
當然,在大規模投資大尺寸液晶產品的時候,總有一種擔心:如果OLED迅速成熟,特別是大尺寸印刷技術迅速成熟,這些龐大的液晶產能何去何從?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回答:首先,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制造具有前段工藝的相通性,即70%以上的設備和技術基本一致。
第二,即便OLED快速成熟,其產能建設和規模積累也需要數年的時間(一般一條新技術的線建設需要28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即OLED和液晶必然有一個長達6-10年的共存階段。這可以為新建的液晶產能爭取過渡期。
第三,如果不去建設這些液晶項目,廠商能做什么呢?其一是坐以待斃,把大尺寸液晶的市場拱手讓人。其二是建設OLED線,但是目前只有蒸渡技術的路線可以量產——而蒸渡設備的昂貴,遠超過液晶中段工藝設備,甚至也會超過未來的印刷顯示設備,即如果考慮新線建設中部分設備可能很快被無情淘汰,造成損失,那么現在可建設的蒸渡OLED大尺寸線,要比液晶大尺寸線風險更高。
綜上三個層面的考慮,市場更多的認為建設大尺寸液晶線,是在市場需求、技術路線和投資回報等方面的最優解。大多數面板企業選擇液晶10.5代線這個解,同時亦是對LG獨自發展蒸渡OLED的一個“保護”——降低了后者的競爭性風險。
“大干快上液晶,穩步推進OLED”這是彩電行業目前的上游市場策略。這個策略基本從供給端決定了,未來近十年OLED與液晶產品的競爭格局。這就是液晶主導地位至少能維持到2025年。雖然對于愛好OLED的消費者,這不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卻是一個很可能成為事實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