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夏普在北京召開主題為《百年精匠 回歸初心》的秋季新品發布會。夏普AUOUS 8K曠視系列第二代電視產品正式亮相,產品尺寸共有80英寸、70英寸和60英寸三個版本。其中,60英寸版本被認為是“小屏8K”,進而“壓低價格”,促使8K走向平民的開始。
頂著8K的光環,夏普拿到彩電“機皇”不成問題。但是,對于消費市場,特別是普通消費者,大屏君認為8K未必是一個“近期可以到手”的應用型產品:而且核心問題不在于技術或者成本,而在于“產業鏈”。
8K技術的成熟與成本的可期
8K電視機的成本高不高呢?如果僅僅是看市場銷售的產品而言,的確價格要昂貴的很。但是,大屏君認為,8K彩電的高價格不是因為“8K”,而是采用8K標準的產品都是70英寸以上的彩電——這些大尺寸彩電的價格本來就是最高端的。
而且,從技術角度看,目前40+英寸的電視機都已經實現4K化。40英寸的4K分辨率和80英寸的8K分辨率,在像素結構的空間尺度上基本一致,其工藝難度沒有顯著差別。如果再考慮手機屏幕那么小都可以實現全高清顯示(這些小屏幕也會采用8.5代線等大尺寸線制造),更可以知道,更小的像素點對于液晶產業而言“不是技術壁壘”。
甚至,大屏君還有一個很好的產業規律分享:4K電視出現的時候,價格也很貴。然而現在,4K電視早已經是白菜價格。50+以上的彩電沒有不是4K的產品,無論價格高低。這一現實也說明彩電從2K到4K的技術標準跨越并沒有形成巨大的“成本變化”。而這一規律基本也適合于8K電視面板的制造。特別是在10.5/11代面板線紛紛面向65英寸以上尺寸彩電的時候,8K面板的像素尺寸依然“不是很小”,其制造工藝成本變化更是“有限”。
以上兩點,大屏君主要說的是液晶面板在8K技術的可行性和成本的可行性上的“不用擔心”。但是,很多消費者會提出:那在電視機的信號處理方面,8K會不會有技術難度或者成本問題呢?
對此,大屏君依稀記得,最早的液晶電視4K產品,并沒有專用的4K芯片,而是采用四組2K的信號處理芯片來實現對4K畫質的處理。4K專用芯片是此后才發明出來的,而且更要的是:今天的4K處理芯片并不比2K芯片昂貴多少——這一切得益于摩爾定律的神奇作用。
即8K電視的信號處理系統,就如同電腦CPU那樣:新一代產品一定更強,而價格卻保持穩定。更何況和電腦的CPU比較,這些彩電信號處理芯片的難度更為有限——對于今天的半導體邏輯芯片設計和制造業而言,儲備性的技術一大堆,足以保證在市場有足夠規模的時候“量足價優”。
有了以上的分析,大屏君覺得消費者對8K電視今天的價格狀態也會有新的理解:技術和固有成本是小問題;反而是大尺寸本身的昂貴(即便2K的80英寸電視也很昂貴);大尺寸產品在外圍材料、工藝、模具成本上的“顯著增加”;以及8K電視實在有限的市場銷售規模制約,才是8K產品價格如此之高的“元兇”。
8K電視的前景到底取決于什么
有了以上的分析和結論,對于8K電視的前景發展問題,就不難得出最終的結論:即8K電視到底能走多遠,更多取決于“大尺寸電視機”市場占比有多大。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65英寸及其以上彩電市場,國內的銷量增長了一倍。業內專家認為,65英寸正在取代55英寸成為下一個主流尺寸,未來的市場占比渴望達到3成。而超過65英寸的彩電產品,未來每年也會有一成以上的占比,大約有400-600萬臺的銷量。
這些大尺寸彩電則是8K產品的“未來空間”:大屏君認為,大尺寸電視的發展會呈現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大尺寸彩電產品規模增長;第二個則是形成規模的大尺寸彩電為了突破同質化,廠商和面板企業加大8K的比例。而最終的格局就是65英寸以上彩電8K產品占比可能有七八成之多。
以上這個結論與4K電視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4K電視的普及是在55英寸等更大產品普及之后才形成趨勢的。且對于更大的顯示尺寸而言,實現高分辨率的技術難度更低、工藝成本變化更為有限。即,今天液晶面板市場2K和4k的55英寸面板價格差異并不大,也不能在終端市場拉開檔次。未來8K的75英寸和4K的65英寸以上面板也是如此——既然價格成本拉不開檔次,自然市場就會被更高技術標準的產品占領。
甚至,大屏君認為,這種普及規律和8K電視到底能不能用起來都沒有關系——君不見4K已經大普及的今天,真正的4K電視內容也只有央視這個十一黃金周開播的一個4K頻道而已!消費并沒有因為沒有4K的片源、信號源,而拒絕4K產品:究其原因依然是2K的同尺寸電視亦不會更便宜。
“用”8K,內容和傳輸的瓶頸“更大”
當然,即便8K的普及不會受制于“應用”瓶頸,大屏君依然希望消費者的8K電視真正能夠“物盡其用”。說到8K電視的應用,那么就不得不談談內容和傳輸的兩大瓶頸!
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央視的4K頻道終于落地了。這算是拉開了4K廣電節目進入普通百姓家庭的序幕。而央視4K頻道能夠落地,首先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的光纖入戶工程(分配網升級)——沒有那么多的光纖入戶網絡,4K內容的傳輸就無法完成。對此,大屏君可以列舉一些數據:2015年,全國干線網投資為61.76億元,分配網投資為80.29億元。2017年,干線網投資小幅度增長至69.82億元,分配網投資則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了22.91%。 分配網投資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對超高清的支持:2017年,我國有線電視高清用戶、超高清用戶分別達到7105萬戶、517萬戶,增長率達到5.09%、230%;光纖網絡用戶達到998萬戶,增長率達到20.84%。當然,在光纖入戶這個工程上,電信企業的貢獻會更大一些,IPTV已經向普及光纖介質轉變,很多地區已經在實施農村地區的光纖入戶改造。
有了一根入戶的光纖,那么傳輸帶寬就可以大力提高——現在是普及100M或者200M的寬帶,未來則會逐步普及1G的寬帶。4K時代的光纖入戶的普及,也會為8K時代的信號傳輸提供堅實基礎。
研究數據顯示,運營商級4K體驗標準可以滿足60Hz幀率、10-bit色深,接入帶寬要求在50兆以上。國內一般提供35M的體驗性應用帶寬,55M的標準版帶寬,以及110M的極致版帶寬三類4K產品。而未來如果要實現8K傳輸,200M帶寬則基本是起步門檻。從現在的光纖網絡設備看,已經部署光纖入戶的地區,分配網主要介質,經過簡單升級已經滿足8K入戶的基本需求。
即大屏君的結論是,在8K電視的傳輸上,有4K打底,形成的光纖網絡通道,完全具有平滑升級到8K的基礎——傳輸不會是8K應用的主要瓶頸。再結合未來壓縮和編碼標準的升級進步,8K不會像4K那樣遇到一個“分配網需要全部升級”才能支撐業務需要的硬門檻。
但是,通過了傳輸技術的考驗,8K繞不開內容制作層面的考驗:這首先是包括攝錄、編輯、存儲在內的硬件設備的更新。首先不得不說,8K的制作設備比4K設備昂貴很多,尤其是比2K設備昂貴幾乎一兩個數量級。其次,大屏君還得強調,為了搶占市場優勢,4K/8K都需要嶄新的制作設備,那么是直接進入8K還是從4K過渡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經營性考量”。
一般而言,首先吃螃蟹的,例如央視4K內容,必然要先購置一批4K設備——畢竟運營實驗要一步一步來。但是,各個省份電視臺,未必有足夠的需求率先完成央視2019-2020年目標那樣的,3-5個4K頻道的升級;而是可能等到省級廣電大規模升級的時候8K技術的制作設備已經成熟,在三四年后一次性的升級8K標準。
回顧高清720P和全高清1080P的普及過程,部署完整的大量的720p設備的只有最早進入高清產業的電視臺和制作機構;而后更多的制作平臺選擇從標清直接升級1080p的2K標準——大屏君認為,只要8K制作設備的進步給力,這種情況也會在8K時代出現。只不過消費者可能要等4-6年的時間才能看到這一現象。
綜上所述,8K電視對于消費者而言,面臨的實質問題不是8K的顯示面板制造技術,而是大尺寸面板的成本問題和市場規模問題;而且在傳輸層面,光纖入戶已經基本解決8K時代的瓶頸;在內容制作層面,業內大多數制作機構在有4K和8K兩個標準的背景下,更可能等待8K成熟后直接升級到新的8K設備,4K制作實驗性應用——唯獨存在的變數是要等待多長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