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際智慧教育展覽會于12月8日-10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華為、聯想、微軟、騰訊這些巨頭的“現身”足以說明“智慧教育”概念有多“火爆”。日本、德國、芬蘭、意大利、新加坡、瑞士、馬來西亞、埃及、波蘭等12個國際展團,更是讓“智教展”國際范異常凸顯。
沒有大格局,無法理解“新”教育
2018年初,教育部出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業內專家認為,這實際導致教育互聯網+,從最初的“確保聯網”,到“高質量應用”的“考核”層次、發展內涵的重大升級。
在此前的教育信息化規劃中,“普惠性”是基本特征,要求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新一版的教育信息化,則側重于“新技術”的應用。給予了全國性教育信息化不斷進步的政策保障的同時,更為各地區的自主發展、乃至于教育競爭提供了“可操作”空間。
確立了不同教育主體、教學單位,甚至縣市級政府之間有“教學技術水平”競爭關系的另一個重要事實是:智慧教育產業發展的快速性、不成熟性和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今天,不同的學校采用不同的教學技術和供應商,很可能在最終的效果上有顯著差異。這增加了“采購風險”,同時也確立了“智慧教育的競爭性”屬性。
對此,行業人士指出,有競爭才能讓市場更具活力,發展的更快。當廠商、供給者和需求者共同尋找最優的技術與模式,并持續面對技術進步的挑戰的時候,市場必然以爆發式的方式“快速成長”。理解智慧教育展今天的火爆局面,就必須建立這樣一種“結構化”的大格局觀,必須告別傳統教育產業體系那種“垂直”的思維,建立起“扁平模式”的新思維。
沒有大視野,無法理解“新”市場
作為國內教學視頻技術服務供應商中的國家隊,奧威亞率先提出了“TO G”市場的概念:即,智慧教育平臺化運作的基本采購主體、項目空間,不再是單一教室或者學校,而應當是某一級的政府主管部門,通常則是縣級教育局或者市級教育局。
例如,騰訊教育云與江西省上饒市教育主管部門合作,建立一套覆蓋全市170萬師生的系統,幫助主管部門,解決學校信息化建設難、家校溝通不便捷等問題。這樣一套體系,不僅僅是增加了新的教學方式和應用功能,實際上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系統多層分級”的垂直制度體系,讓區域教育網絡扁平化——后者亦符合國家教育公平化實踐的政治要求。
從技術角度看,任何一個具有公眾性的信息工程,都需要一定“規模”用戶作為實施載體。智慧教育也不會意外。互聯、互通、愛聯、愛通的互聯網信息化應用過程,也必然導致一個好的APP或者云服務,迅速成為某種“潮流”,進而成為“規模化”的產業。“智慧教育一旦讓信息走出教室,就不再是學校的圍墻所能阻隔的”,教室之外的高度應用和管理扁平化的產業運用結構,也決定了智慧教育必然要對應于一個“規模化”的市場區域。
2018國際智慧教育展覽會與會企業和專家,也紛紛指出,“全國統一戰略思想”下,各“省市縣”三級政府為核心主導者的采購和部署過程,正在徹底顛覆此前教育產業的“人、事、權、錢”等所有資源的配比價值。智慧教育時代,教學產業市場的核心規律必然與“規模”二字相伴而行。
沒有“新中心”,就沒有“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展,被提到最多的名詞是什么?不是AI、不是云計算、更不是智慧,而是“數據”。智慧教育必然以數據化為新的發展中心,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某種意義上,傳統的“教育信息化”目標,更類似于修路、修水管,講究以“能通”為重點,產品采購更多的在“硬件”上,對每一個教室進行基本“規劃”。這種方式,極大速度的改善了很多學校的辦學硬件條件,然而卻與“智慧”二字相差依然很遠。
新一輪教育信息化,側重以“用起來”的質量發展為目標,更類似于路上有車、水管里有水,做到“有所通”的“應用落地”——這必然要求,項目實施以某種功能性實踐為前提,必須含有“爆款”應用,含有“扎實和可觸摸的教學能力提升”。
例如,在AI、信息化與閱卷系統結合的時候,不僅在客觀題上可以實現“瞬間打分”,更可以在主觀題上“有效統計、分類識別錯誤類型”,做到更為精細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匯總”。再例如,AI與教學視頻結合,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情緒識別,判定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效率、乃至于某一個具體知識點的課堂掌握情況。
“教學最大的忌諱是千人一面——但是,做到因人施教的前提是,必須真正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狀態。”智慧教學恰可以在班級、學校、家長等之間構筑這樣的“多點采集、科學分析”的“學生學習過程數字化模型”,實現“精確到人”的教學管理和規劃。
“利用AI取得更多的數據、利用AI分析大規模的數據、利用AI針對性的為每一個個體或者特殊數據集提供解決方案。”行業人士指出,“數據”已經成為新的“智慧教學”手段的真正“中心”。甚至,哪一個企業掌握了更多的“數據”,他們就能開發出更好的產品;哪一個地區的教育部門數據化程度高、利用水平高,他們的教學成績就更好;哪一個家庭和學生的數據采集和利用水平高,這個學生也更可能獲得高水平、針對性的學習幫助。
智慧教育新模式,就是要“全過程、全要素”互動
在2018年智慧教育展上,智慧教育概念著重突出了“全過程、全要素”的互動參與價值。一方面,智慧教學覆蓋幼兒到成人教育、職業技能等各個方面,涵蓋學校教育、課外培訓和自學等多種學習方式;另一方面,智慧教育更強調“專業機構”、“個人”、“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參與性,特別是標準學校教育中,家庭和家長參與、跨出校園的教育過程,成為產業重點拓展方向。
“脫鉤、斷檔、錯位,這是傳統教學過程中老師、學生、家長、學校、主管部門、教學改革規劃者等等之間最常見的問題,”業內企業指出,通過實施“全過程、全要素的數據化跟蹤與分析,渴望打通這些環節之間的壁壘”,建立起真正的“各種資源圍繞‘學會用活’高效配置”的互動過程。
相比較這樣一個“全過程、全要素”的智慧學習體系,今天的智慧校園、多媒體教學幾乎還處于“石器時代”。行業人士認為,智慧教育產業最需要的是“想象力”,這個產業未來規模會有多大并不是今天的產業面貌能概括的事情:這一點也體現在智慧教育展“繽紛多彩”的參展商上——互動技術企業、顯示企業、音頻企業、信息技術企業、多媒體技術企業、游戲公司、IT公司、AI研究公司、互聯網巨頭等等,幾乎成了科技產業的“按教育業務領域的縮小版”。
總之,作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頒布后的首屆智慧教育展,本次展會提出了更多的新戰略、新業務框架、新商業模式,展示了智慧教育產業博大的內涵、無限的外延,更帶給行業同仁眾多的發展機遇和智慧碰撞。技術做引領、應用模式做中堅、國內巨大的基礎市場做后盾,智慧教育的航船正在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