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的彩電市場,并不像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流那樣“溫度不佳”。雖然,一季度的銷量下滑的陰霾依然深重,但是清明和五一兩個小長假的“希望之光”已經升起——尤其是在一季度銷量不佳的大格局下,“打贏4月”成為上半年成績的關鍵點。其中,暴風和小米為千元電視發起的新戰,最為搶眼。
沒有樂視,互聯網電視依然“針尖對麥芒”
4月3日,這是米粉節的第一天。也就在這一天,暴風推出了一款999元的40英寸液晶AI電視。暴風的目標很明顯:3月份小米剛剛宣布其32英寸的4A版本成為最快產出破“百萬”的液晶電視機——從2017年的7月10日正式量產,到2018年3月9日100萬臺正式下線,小米電視4A 32英寸僅用8個月時間。
100萬臺是什么概念呢?這足以媲美很多國內彩電市場的外資品牌,比如松下、LG等的全年銷量。(當然,松下、LG的產品都是“高端”,在銷售額上不是小米999元的產品能比的。)100萬在小米電視2017年的國內市場總銷量中亦非小數目。小米電視掌舵人王川在“2018年OTT產業趨勢與競合機遇”論壇上,公布了1個數字,非常引人注目:小米盒子、小米電視銷量突破2000萬——這兩千萬,包括盒子和電視。其中,盒子產品小米已經賣了5年,電視產品也已經有4年歷史。行業研究認為,總銷量中,盒子的比例還占據大頭。這樣看來,100萬臺基本能占據小米2017年“彩電爆發年”銷量的三分之一,也可能更多。
尤其是在2017年至今,互聯網電視品牌節節敗退。市場前五,居然出現了三家大幅衰落。整個互聯網電視圈,一年內規模縮水一半。這使得,小米的百萬成功經驗變得“更值得學習和模仿”。
所以,4.3,小米粉絲節“暴風踢館”事件發生了。暴風40英寸液晶AI電視999元的價格,和此前小米32英寸產品相當。整體配置也與小米產品相當——但是,(這里很重要),40英寸的顯示面積比小米32英寸要大幾乎50%:暴風的設想很簡單,選擇低價格產品的消費者,必然很注重經濟性,如果同等價格能多買“50%”,競爭力不言自明。
當然,小米并未坐以待斃:方法是32英寸產品特價899元——不能比你更大,但是能比你更便宜!
“為啥這么便宜?”,消費者的最大疑慮
無論是已經封王的小米32英寸,還是挑戰者暴風40英寸,消費者都有一個疑問:為啥這么便宜?要知道,32英寸外資產品的價格幾乎是小米的2倍,暴風的40英寸級別產品更有外資價格在2500元開賣!
首先,價格低廉的原因來自于“品牌文化”:即,國產品牌同等產品往往比外資便宜。顯著的案例是,夏普被鴻海(臺灣省企業)收購后,本土氣息日漸濃厚,價格戰不亦樂乎,銷量也節節攀升(一年時間就逆轉了此前連續六七年的銷量下滑局面)。同時,互聯網品牌在價格低廉上更是有文化加成:即“成本定價”。小米對2017年市場成長超過一倍的總結既是:漲價的時候,小米是最后一個;降價的時候,小米是第一個!
第二,價格下降必然與成本下降息息相關:2017年中以來液晶面板進入價格下降周期。12個月內32英寸面板價格下降達到2成;40英寸產品價格下降更是接近4成。在市場進入降價周期的同時,2018年春季電視面板依然有“中電集團咸陽和成都的兩條8.6代線將量產,京東方全球首條10.5代線量產,AUO的G8.5代線擴充產能量產”等大幅“增加供給”(全球電視面板的產能面積將大幅增長10.5%)。同時,2017年下半年開始,液晶電視另一重要組件LED背光源燈珠,也進入供給充沛、價格下降的周期。
第三,對于32英寸和40英寸成為價格“降王”的原因,還有特殊的結構性因素。其一是,市場消費中心向大尺寸化轉移。國內市場55英寸成為銷量之王,全球市場2018年平均尺寸也會達到43英寸。這使得小尺寸產品銷量壓力“比較大”。其二是,32英寸和40英寸供給端壓力很大:比如,OLED 6代線產能增加,使得此前主要供給手機面板的5-7代線,尤其是6代線轉產電視面板——這些線更適合切割小尺寸產品,比如,6代線最適合切割8塊32英寸面板。再比如,在大尺寸電視暢銷,10.5代線駕到的背景下,更多8.5代線采用“混切”進入大尺寸市場。混切的含義是,利用切割大尺寸面板剩下的邊角料,切割小尺寸面板。8.5代線混切的方式可以是:3塊65英寸+6塊32英寸;3塊65英寸+4塊40英寸;以及切割特種長寬比的產品。這種生產方式使得,低世代線在切割大尺寸面板時,綜合玻璃基板利用率依然可以高達9成,滿足經濟性。缺點則是,切割出來的小尺寸產品“賣給誰”——顯然低價銷售這些小尺寸產品是必然選擇。
當然,市場的價格變化,還與競爭因素有關系。比如,互聯網品牌尚且處于搶占份額,實現“生存的基本根據地”的階段;今年1-3月份彩電消費市場低迷,使得在4月品牌廠商更愿意抓住春季行情“量”的價值,而非“利”的誘惑。
以上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暴風40英寸AI液晶電視和小米32英寸電視“針尖對麥芒”的“比便宜”的格局。而且,以上三個重點列出的原因,都不是“短期或者季節性”因素,這決定了這輪價格戰,現在只是拉開了一個“序幕”而已。
懟小米,暴風“勝率”幾何
小米一款32英寸電視,8個月能下百萬臺。這個成績非常誘人。國內彩電市場,份額領先的品牌全年不過七八百萬的規模,市場落后的品牌全年亦很可能達不到百萬臺銷量。尤其是對于暴風,這個互聯網新秀,能不能玩出這樣一個爆款,至少關系:1總業績、2和投資人交差、3獲得品牌價值、4奠定生存基礎等多重利益。
但是,小米32英寸產品的暢銷,不僅僅是“價格低”、“質量好”兩個原因(這兩點暴風可以輕松做到):除此之外更包括小米粉絲的黏性。尤其是數億的小米手機的年輕用戶,構成了小米32英寸爆款的“基本盤”。而撬動小米的忠實粉絲,并不容易。
所以,面對暴風來“懟”,小米可以有自己的淡定和從容。對此,業內人士將小米32英寸爆款的客戶類型按三個維度進行了分類:第一類是,高粘性粉絲、且需要廉價小電視;第二是高粘性粉絲,需要小電視,但不看中是否廉價;第三類是,非高粘性客戶,需要廉價小電視;第四類是,非高粘性客戶,需要廉價電視。小米32英寸的百萬賣家絕大多數在這四類之中。
通過這個分類,可以看到,暴風40英寸產品搶奪小米32英寸第四類用戶沒有懸念——因為40英寸更大、更具吸引力;但是,搶占第三類用戶的時候,部分消費者會因為他們的確“只能放得下32英寸”,而不選擇40英寸大個頭產品。至于第一和第二類用戶,暴風的品牌很難撼動米粉的忠誠。
當然,從彩電行業的發展看,大尺寸是基本趨勢、核心規律:40英寸的潛力永遠大于32英寸。40英寸也滿足一些32英寸老客戶的升級需求。且在小米已經布局32英寸999價位的背景下,小米系短期未必能補充一款同等價位的40英寸產品。這等于暴風抓住了一個“小米產品空檔”。
總之,互聯網電視品牌在只剩兩三家拼搏的背景下,小米和暴風的“懟”,對于消費者而言“可選擇的余地不大”。非此即彼的市場狀態,其實有利于“幸存的互聯網品牌做大”。尤其是在上游行業重回降價周期后,這更讓互聯網彩電如魚得水。2018年,彩電弱市大格局下,互聯網價格戰恐將成為難得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