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團旗下的液晶和OLED面板公司,華星光電正在大力開拓一個嶄新的技術方向:那就是AM-Mini(Micro)LED。作為近年來熱門的顯示技術門類,Mini(Micro)LED已經不是“傳統(tǒng)LED大屏”企業(yè)獨家主導的“自留地”,而日益成為一種嶄新的顯示面板“多元”技術選擇。
華星光電涉及“三大”Mini(Micro)LED場景
8月30日,TCL集團控股子公司華星光電在深圳召開技術戰(zhàn)略暨新品發(fā)布會,會上,華星光電全球首發(fā)MLED星曜屏,應用在75寸的電視上。——作為電視機或者顯示器的背光源,是Mini LED的第一種應用場景。
但是,TCL華星光電星曜屏與行業(yè)大多數(shù)mini-led背光源液晶顯示系統(tǒng)不同:這一產品采用了AM-TFT結構,也就是液晶面板或者OLED手機屏幕上“像素驅動”的技術,用作mini-led的背光源驅動。這種驅動技術可以讓背光源的“點陣”密度更高、驅動靈敏性和精度達到極致,進而為電視機提供前所未有的HDR對比度效果。而且,作為高密度mini-LED背光源的驅動選擇,TFT結構有可能在成本上比傳統(tǒng)的印刷電路更“友好”。
9月6日在柏林開展的IFA 2019期間,TCL展出了一款名為”The Cinema Wall”的mini-LED顯示屏。其具有132英寸的幅面,4K分辨率,1500尼特亮度及寬色域。據(jù)介紹,該款顯示器由TCL子公司華星光電制造。——直接用mini-led作為小間距LED顯示大屏,尤其是4K終端大屏,這是2019年mini-led領域最火熱的應用場景之一。
誠然,4K的MINI-LED小間距顯示屏,本身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產品。但是,TCL這次展示的產品,達到4K分辨率只有132英寸的尺寸。像素間距大約在0.75毫米左右。這是目前以完整的成熟產品終端(非部分模組樣品)方式展出的mini-led產品最小的間距指標之一。此前,三星也展示過類似解決方案,4K分辨率需要146英寸的尺度——作為一直將三星視為榜樣的本土顯示企業(yè),TCL依靠華星光電不僅在液晶10.5/11代線上獲得了大尺寸領先,在LED-wall產品上也在獲得技術優(yōu)勢。
與以上兩個“現(xiàn)實應用性”比較強的Mini(Micro)LED場景比較,在小尺寸屏幕上,Micro-LED技術的難度更高,更體現(xiàn)廠商的創(chuàng)新實力,但是距離實用也更遠。不過這不妨礙,華星光電的“刻苦努力”:華星光電在2018第二十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IGZO-TFT玻璃透明基板的AM-Mini LED RGB全彩顯示屏。
該顯示產品是全球首款采用IGZO-TFT驅動的Micro-LED顯示屏幕(Micro-LED通常是指LED晶體顆粒比mini-led更小的產品),該屏幕的透明度大于60%,色域大于100% NTSC,Pixel Pitch小于0.55mm,Color Depth為8bit。行業(yè)預計類似技術在車載顯示領域有比較大的市場可能性,因為LED顯示的“抗光”效果是目前各種顯示技術最好的。且AM-TFT-LED驅動技術可以被應用在其他類型的產品創(chuàng)新上。
液晶背光源、LED大屏顯示、LED小屏顯示,這是Mini(Micro)LED技術目前最主流的三大場景。TCL華星光電已經悉數(shù)布局,并基本取得了產品層面的創(chuàng)新成果,這也成為華星光電液晶顯示、OLED顯示之外,又一創(chuàng)新顯示技術發(fā)展空間。
創(chuàng)新進入無人區(qū),華星光電開啟新征程
以上列舉的三個品類的創(chuàng)新產品,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首創(chuàng)或者領先的技術優(yōu)勢。但是就市場而言,這些產品尚且處于未來式。在一個市場尚未展開,未來存在眾多不確定性的技術領域,華星光電為何要投入這么大的精力呢?
一方面,Mini(Micro)LED技術是一個前沿性的熱點。包括蘋果、三星、LG、索尼等企業(yè)都投入了豐富的資源,研究這一技術產品的應用可能和基礎技術創(chuàng)新。尤其是我國臺灣省顯示產業(yè),更是將Mini(Micro)LED技術看成是“OLED”技術落后之下的“備胎”和“彎道超車”的選擇。
對比傳統(tǒng)液晶技術,Mini(Micro)LED技術的自發(fā)光優(yōu)勢,至少具有亮度、色彩、可靠性、抗環(huán)境光等方面的優(yōu)勢,而且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制造成本優(yōu)勢。和OLED技術比較, Mini(Micro)LED技術體現(xiàn)了“有機物和無機物”自發(fā)光的所有“穩(wěn)定性”差異,且具有光電效率優(yōu)勢。
更為重要的是,在100+以上大尺寸產品上、在0.X-2英寸的超小尺寸上,Mini(Micro)LED技術分別具有“無限大型化”和“更高的亮度”兩大液晶與OLED沒有的“應用優(yōu)勢”。“如果未來顯示需求是多元性的,必然就會有Mini(Micro)LED的一席之地”,行業(yè)專家如此表示。
另一方面,華星光電在Mini(Micro)LED技術上的投入和儲備技術研發(fā),亦絕不是追概念、攀熱點和心血來潮。在目前市場主流的顯示技術,液晶產品上,華星光電通過兩條10.5/11代線的投資,不僅在產能規(guī)模上有后來居上的趨勢,成為大尺寸面板全球領先玩家,而且在超大液晶產品上具有“技術領先性”。
同時,在小尺寸上,華星光電也在通過投資柔性OLED技術實現(xiàn)項目突破。通過布局1條6代LTPS-LCD生產線t3和1條6代LTPS-AMOLED柔性生產線t4,華星光電不僅打通了中小尺寸高端屏幕產業(yè)鏈,更抓住了OLED柔性化彎道的門票。同時,通過積極介入打印OLED/QLED,以及二者混合技術的開發(fā),華星光電在主動發(fā)光顯示的蒸鍍和印刷工藝上也處于行業(yè)優(yōu)勢地位。華星光電亦期望能夠在全球率先導入印刷OLED大尺寸線產品,預計2020年投入一條可小規(guī)模量產的實驗線。
由此可見,即便是傳統(tǒng)的OLED和液晶產品上,華星光電也已經站在創(chuàng)新前沿:華星光電早已經不是10年前“解決液晶顯示”有無問題時的狀態(tài)——今天華星光電的目標不同、戰(zhàn)略不同,重要的是“起點”也不同。
行業(yè)專家指出,本土面板企業(yè)已經告別“跟跑”時代,進入“并跑”時期,即同步國際領先企業(yè)布局和開展前沿技術開發(fā)。當然,沒有“模仿對象”的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進入“非成熟市場”領域,也也意味著這創(chuàng)新成功或者失敗的風險,也有可能如歷史上的PDP等離子顯示——技術成功,但市場失敗:如長虹、先鋒等此前孤注一擲投資等離子的企業(yè)都遭遇了重大挫折。
但是,“競爭深水區(qū)”,“不再能摸著石頭過河”,這是每一個企業(yè),尤其是高新企業(yè)成長的“必然考驗”。華星光電在印刷顯示和Mini(Micro)LED技術的布局,顯示的就是“風險性創(chuàng)新”、“前導型創(chuàng)新”正在日益成為華星光電的戰(zhàn)略重心之一。這也代表了華星光電的發(fā)展已經進入“新階段”。
在華星光電星曜屏發(fā)布會上,華星光電首席科學家閆曉林稱,過去,華星光電做的技術創(chuàng)新,絕大多數(shù)是跟隨式創(chuàng)新,將別人已經實現(xiàn)的技術再極致化,現(xiàn)在已經逐步走向自主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2018年是Mini-LED的成熟期,2019~2020年Mini-LED將迎來高速發(fā)展期,2022年產值將達到將近17億美元。
通過布局先進的“未成熟”技術,華星光電正在成為顯示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顯示機遇的領航人。Mini(Micro)LED技術無論未來的市場能有多大、經營業(yè)績能有多高,華星光電的投入都代表了一個企業(yè)的新高度:無人之境的創(chuàng)新雖然有風險,但是只有此領域的成功才能成為全球行業(yè)領袖——華星光電要的不僅僅是產能、品質的領先,也需要未來市場定義上的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