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專業顯示已經從‘外資品牌占比80%,變成了國產品牌占比80%’!”IFC2020展會上,視聽行業格局的轉變非常明顯:尤其是疫情的影響,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本土崛起、國產替代”“內部大循環、內外雙循環”的“趨勢特征”!
誰來,誰不來,這是一個學問
與2019年IFC比較,今年展會臺系品牌缺陣率高到9成以上;日系巨頭僅僅有愛普生、松下堅守。專業顯示產業的主陣地,無論是顯示端還是信號處理端,都已經是“國產”的天下。
從顯示的三大細分產品線看,液晶和小間距LED毫無懸念的是本土廠商的“主場”:占據IFC2020顯示產品多一半參展顯示面積的LED顯示屏、特別是小間距LED顯示屏,其市場真正崛起、產品規模化、技術創新多元化,幾乎都是在“我國大陸地區”完成。用行業人士的話說,“除了不是我們最早發明,之后的每一步拓展都是我們領先來干的!”
液晶顯示產品,在2019年底,三星和LG宣布退出液晶面板生產線之后,亦只剩下我國臺灣省和大陸地區企業堅持。其中大尺寸產能上,大陸地區企業占全球比例正在躍上半數臺階——10年前,液晶商顯本土企業“拿錢買不到屏幕”的情形再也不會上演。這樣的產業背景下,IFC2020液晶顯示成為本土企業的私家菜,并不意外。
同時,投影產品在商教和工程顯示上,高度依賴新興的激光光源。而光峰作為激光顯示實用化技術的“創造者”,顯然成為了本土激光投影顯示的“靈魂”。包括光峰、視美樂、海信、長虹等等,一大批本土企業的崛起,徹底改變了臺系和日系品牌在投影市場的“傳統地位”:臺系品牌原本定位就較日系偏中低端,與大陸品牌競爭中,優勢并不明確;大陸企業主要依靠激光新技術創新,本身具有高起點、高品質的優勢,亦能在高端工程、高教應用等注重品質的場景中,“不落下風”。這樣的格局下,市場地位互換、本土品牌替代效應的形成,必然毫無懸念。
因此,從品牌企業的缺席看,除了疫情帶來的“交往不變”和預期中本屆IFC2020展會“營銷效果打折扣”之外,背后更多體現出“市場結構性替代”的規律!獡碛泻诵母偁幜,才是敢于參與展會表演的“底氣”。
用創新而非低價贏得的“成功”
你來展會,總是要有‘吸睛’的點吧”,一位年近花甲的行業元老這樣表示!在他看來,IFC2020的日臺品牌缺席,“疫情是借口”,“沒有干貨才是真正原因”。
拿小間距LED講,AET、利亞德都是在講micro-led實用化,在說P0.5級別上下的產品如之何。而這樣高難度標準產品的商品化,現在“我國的大陸企業幾乎獨攬!”“最大的市場、最大的供給者、最先進的創新者”——面對本土企業這種競爭實力,外資來做什么?難道是為了比較一下“價格更貴的產品,反而技術不如本土企業嗎”?
即,IFC2020上表現的本土替代和內循環趨勢,不是“傳統的農村包圍城市,低價格優勢”下的替代,而是“源于進步和創新的新王崛起”。這一點,投影產品上表現格外突出。本土品牌在激光輕便、激光高亮、激光顯示鏡頭創新、高亮激光顯示緊湊化上,幾乎都領先外資品牌——更為重要的是,本土品牌是用純激光光源產品,去比拼日臺以汞燈為核心的產品線:這是降維打擊。
至于液晶顯示為核心的智慧會議、智慧商務市場、智慧零售應用,本質是5G+AI場景中的“顯示信息化”。而5G哪家強,AI誰第一?這個問題顯然不需要回答了!——應用場景到核心部件的全面優勢,構建的大循環本土替代格局,幾乎“完美無缺”。
綜上所述,IFC2020展會,不是IFC歷史上最熱鬧、規模最大、人氣最多、或者廠商最多的展會,但是卻是有史以來體現專業顯示數十年市場,本土企業高速崛起、技術領先、市場領先等優勢最強烈的一次展會。——透過缺展和人氣不足,更應看到我們本土專業顯示產業“底氣更足、信心更強、能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