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彩電行業的“處境”會怎么樣?更多行業專家認為,2023年彩電行業企業將面臨更多的壓力,彩電企業的發展必然會進一步向“中高端”聚焦。
終端和上游兩方面承壓
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3634萬臺,同比下降5.2%,零售額規模為1123億元,同比下降12.9%!@是在2022年,彩電面板價格創下歷史最低值,進而彩電終端產品價格也創下歷史最低值;且彩電市場有mini LED、超大尺寸等新消費元素加速崛起的背景下實現的。
即,更低的價格、更大尺寸和更新技術的同步加持,都沒有能托起2022年的彩電市場國內需求總量。這說明彩電市場的競爭已經處于“絕對性的存量時代”。無獨有偶,進入2023年,行業市場趨勢依然“慘淡”:
據奧維云網發布的 2023 年彩電開年總結顯示,2023 年 1 到 6 周(2022.12.26-2023.02.05)中國彩電線上市場零售量規模為 314 萬臺,同比下降 19.8%;零售額為 68 億元,同比下降 27.8%;線下市場零售量規模為 35 萬臺,同比下降 40.2%——對于2023年國內彩電市場的規模,行業紛紛給出謹慎的預期:奧維云網預測2023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3610萬臺,同比微降0.7%;零售額規模1187億元,同比增長5.7%。
在2023年全年銷量依然位于行業低谷的預期下,2023年液晶面板市場的“價格”則被預測會“止跌回升”:事實上,這一過程正在發生。市場數據顯示,1月份32英寸小尺寸TV面板報價已經領先反彈,2月中40~45英寸中等尺寸TV面板接棒,3月后大尺寸面板價格有望反彈。
面板價格的回升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面:第一,此前的價格跌破了成本線,是不可持續的。例如,2022年業績,華映科技預計2022年虧損12.13億元-12.93億元,2021年則同期虧損2.24億元;LG顯示2022年營業虧損超過2.0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10.46億元),“跳水幅度”創歷史最高;群創2022年四季度毛利率持續下探負20%新低、友達2022年營業額2467.9億元臺幣,同比下滑33.4%——市場估算群創、友達2022年虧損合計約111億人民幣……
“2022年下半年大多數面板企業都在虧損!”這導致下半年行業市場的極端低價是不可持續的。面板廠一定會自救,并在適當時機開啟漲價過程。
第二,經過2022年全年的市場波動,面板在庫存端已經處于健康并偏低的水平;面板企業的開工率也比較低——韓國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IT面板的5~6代生產線開工率預計僅為48.2%。 2023年1月國內液晶面板廠稼動率環比大幅下降8.5個百分點,僅為64.7%(根據CINNO Research產業鏈調研數據顯示)。——通過供給端的抑制,面板在銷量和終端需求上已經達到平衡點。這是面板價格能夠向上的原因所在。
行業專家認為,在“低開工率和低價格之間,面板企業更愿意接受低開工率”——因為,合理的價格是市場供需走向健康的基礎(價格過低,無論如何開工,面板企業都沒好果子吃;價格健康,面板企業才有實現盈利改善的可能性)。因此,面板價格調整會經歷前半周期“高開工率+高庫存的降價階段”(即2021年6月到2022年中的情況)和后半周期“低開工率+低庫存的漲價階段”(預計2022年四季度之后的情況)。
由上可見,2023年國內彩電業的大格局必然在“面板低位漲價”+“需求底量平衡”的雙重壓力下度過。這將考驗彩電企業的競爭智慧。
向高端發力,成彩電業唯一希望
國內彩電消費處于“存量階段”,彩電市場的競爭不在是“以量取勝”,而是要“以質取勝”。這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
從數據看,2022年等過去幾年,雖然彩電銷量持續下滑,但是高端產品市場卻保持增漲。例如,超大尺寸電視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Mini LED電視和高刷電視也實現了較好的增長。2022年,國內市場MiniLED電視以及8K分辨率電視同比增長385.3%以及24.5%;高刷新率面板的電視產品2022年銷量558萬臺,同比增長達到了153.6%;2022年70英寸及其以上產品占比已經超過2成市場,銷量規模在700余萬臺以上。
進入到2023年,彩電市場“高開高打”的特點依然在繼續。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3年元旦期間,75英寸產品線上線下市場份額分別達到15%和21.4%,同比增長6.6%和7.9%。行業預計2023年7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市場份額會有6個百分點的增量。同時,高端電視的代表mini LED技術上,GfK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市場Mini LED電視銷量未到30萬臺,預計2023年將達到104.5萬臺。
大尺寸、高端化產品暢銷是目前彩電行業的基本局面,也是核心發展空間。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第一,供給端看,大尺寸電視過去2年價格下降迅速,低價位型號價格甚至打對折。這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可普及度。
第二,從需求端看,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從換新角度看,液晶電視壽命更長、消費者更換電視有相當大比例不是因為電視“壞了”,而是因為“過時、不討喜”了——后者必然需要新電視具有顯著價值差異才行,即大尺寸化。另一方面,消費者換新周期延長、市場平均消費胃口提升,消費意愿從滿足有無,向解決好用和享受升級,中高端電視更受歡迎。
第三,在視聽消費文化上,手機、平板、IT產品占據了中小屏幕、片段時間、差異化娛樂市場,電視機的價值中樞進一步向大屏震撼性體驗效果聚焦。彩電正在一定比例上,從全能終端,變成“大屏特效體驗”終端。消費者對大尺寸的依賴顯著加強。
“彩電高端大尺寸化,是視聽產業需求升級的必然、是顯示技術進步的必然、是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向上,消費升級的必然。”同時,追求彩電技術和體驗的先進性,也是彩電企業的使命。這些因素疊加,促成了“存量市場”下,彩電中高端的持續發力:
其中,一方面是高端產品代表了品牌形象、帶來了經營的高利潤、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中端市場則撐起了年輕態市場、Z世代消費者為代表的“新數量型”市場。后者尤其值得行業重視,并反映了新時代彩電消費的規律。
例如,2022年海信子品牌VIDDA取得了大幅的成長。根據行業機構奧維的數據,海信的子品牌Vidda在2022年前十月線上銷量占比為7.92%,排名總體市場第五名。Vidda定位為“年輕互聯網潮牌”,其強調用質價比與年輕人同頻共振的思維——這與彩電產業早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策略大不相同。后者更多強調滿足低端數量型消費的有無需求,典型特征就是“低價”;而Vidda等新時代的子品牌則強調“性能基礎上的年輕人消費針對性”,更多代表了“價值與文化”的特殊性。
這種中端市場崛起趨勢,在2022年的表現之一就是,千元及其以下價位彩電銷量下滑了超過2%;而3000元左右價位產品銷量則增長了3%左右。彩電消費價格中樞、品質中樞的向上移動已經成為行業大勢。這也是彩電企業實現業績突破的關鍵所在。2022年憑借Vidda帶來的增量,以及海信母品牌的出色表現,海信成功榮登全球彩電出貨亞軍之位。
綜上所述,2023年國內彩電市場的主要競爭依然會在高端市場和年輕世代。推動中高端消費崛起,并在其中挖掘到機遇,是彩電品牌能夠對抗“總量不佳”、“上游波動”的最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