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廳堂設計,建造成功以后,如何來評價它的音質好壞,一直是人們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現代觀點,可以把廳堂看成是一個聲音的傳輸系統,廳堂音質的好壞與聲音的傳輸質量有關。評價傳輸系統的好壞有一些客觀看的物理量。例如響度,混響時間,頻率傳輸特性和失真度等。但是,實際聲音的傳輸效果是由人去聽的,人的主觀聽感評價是最終的判斷。往往客觀的測試與主觀評價并不完全一致。人的主觀聽感評價并不完全一致。人的主觀聽感評價主要有:語言可懂度與清晰度。通過發音人發出的語言單位,例如,音節,單字,詞匯或句子等經被測系統傳輸后,用能為聽者正確辨認的百分數來評價被測傳輸系統的語言可懂度或清晰度。這種評價的方法,對發音人和聽音人有一定的要求,做一次評價,組織工作要花費不少的精力,涉及面大,所以一般不常做。為此,在評價一個廳堂時,人們總希望能找到一種與人的主觀評價一致的客觀測試方法來替代。
上世紀70年代開始,T·Hougast和H·T·M Steeneken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從調制傳輸函數出發,對與語言統計特性有關的不同頻率的調制信號,測量經過被測系統前后的調制系數的變化,再轉化成與語言清晰度有關的一個單一的歸一化函數——語言傳輸指數STI,最后建立起語言清晰度與語言傳輸指數的對應關系。這種方法要實施也很繁瑣,一個條件需要測試98個調制傳輸函數,然后再進行計算。于是,與丹麥B&K公司合作拓展了一種稱為快速語言清晰度最主要的倍頻帶(500HZ和1000HZ)和9個調制降低因子來計算,大大地簡化了測量方法,使得該方法能得以推廣。實驗證明,主觀試聽與RASTI方法所得結果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于是1988年IEC268-16發布了此內容的技術報告,作為廳堂擴聲系統清晰度的客觀測量方法得到了認可。在最早的IEC286-16文件的附錄中還給出了RASTI指數與語言傳輸質量的對應關系,列出了定量評價的RASTI值。但是后來發現,這定量評價的推薦值尚需進一步研究,于是取消了這定量的關系。然而,我國在沒有進一步工作的前提下,普遍借用這關系作為一個依據來評價廳堂的語言傳輸質量,顯然是不妥當的。對于RASTI與廳堂語言傳輸品質之間的關系,EARS軟件的創始者之一W·阿諾德認為RASTI方法主要用于調試和校正擴聲系統,不能用于預計或設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