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家電下鄉活動如火如荼,一邊卻是部分農民朋友的唉聲嘆氣,送來的產品不滿意還是操作出了問題,部分農民朋友為什么不愿意購買下鄉的指定中標品牌產品?既然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初衷沒有問題,那么操作環節哪里出了問題?
紅紅火火的家電下鄉工程
政府的救助措施本來期望的是一舉多得的局面,積極擴大內需,有效的為家電行業的廠家解危,同時讓更多的相對貧困的地區的文化物質生活得以改善,消除劣質山寨產品的危害等等,都是有益無害的,至于有些產品形成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則就是其具體操作層面出了問題,因為有些人的確沒有理解政策的苦心,而只是把家電下鄉作為了應景工程,而非一個奠基工程,下鄉的只是產品,而不是品牌。
流通渠道的問題
家電下鄉本來是部分產品借機拓展渠道的機會,但部分產品卻未抓住實際,甚至部分產品因為下鄉時間過長,導致其下鄉指導價過高而引起不滿。因為指導價是在申報時就確定的,而家電下鄉產品從申報到批復以及進入流通領域,中間需要一定的周期,此時市面上的同類非下鄉產品可能已經銷售一段時間且價格有所下降,而指導價還是按前期的市場確定的,因此對于某些快速消費產品就容易出現問題。
另外一方面,有知情人表示下鄉產品從廠家到農戶,中間環節眾多導致產品成本增加,而且目前家電下鄉產品要求送貨到家或者上門安裝,所以綜合成本也有所提高,不過這里也不排除部分工作人員開小灶收取額外費用的可能。
雖然產品流通上存在問題,但渠道建設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且完備的渠道也可以積極的防御山寨產品的入侵,并將產品的售后服務一步到位,而不是將產品賣完了就一走了之。畢竟再好的產品也不能保證不出故障,良好的售后服務也是樹立品牌形象的機會,家電下鄉,服務也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