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液晶拼接市場的成長路徑之中的“曲折”,不僅要看到從業終端服務企業的“諸多”不成熟,在產業快速成長期犯下的那些“錯誤”,更要了解液晶拼接產業上游產業的狀況,特別是技術特點和制備工藝特點。
液晶拼接技術的上游,和傳統液晶顯示技術完全一致:面板制造構成了整個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和核心節點。作為面板制備企業,大多數具有“極大”的規模:這是因為,能夠提供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線,往往投資巨大——一條8.5代線的投資額在200億人民幣左右,而如果要形成所謂的“規模效益”,則至少需要三條高世代的液晶面板線。
而由這樣的龐大投資建設起來的液晶面板線提供的“液晶拼接用”液晶面板的市場需求卻不是“那么大”。以國內市場為例,目前每年5-8萬片的銷量,只是數百億的面板工廠產能的“九牛一毛”:以8.5代線切割55寸液晶單元為例,一個月的產能應該在30-70萬片。同時,液晶面板線也不能頻繁轉化終端切割尺寸和具體的工藝細節——因為這種轉化意味著很高的成本。
這就造成了液晶拼接市場上游供給往往供給能力巨大,而下游消耗則能力不足、庫存消化緩慢的矛盾。這種矛盾產生了一下的幾種結果:第一,面板企業傾向于快速出貨,進而導致層次不齊的企業都能拿到面板資源;第二,面板企業不愿意為更小的拼接縫隙(拼接縫隙更小,意味著成本更高、市場銷量更低)投入生產,除非能過獲得很大的訂單;第三,只有少數面板企業愿意進入拼接市場,但是這少數的企業依然會使得這個市場很擁擠;第四,部分終端企業采用非特制面板,自己改造拼接顯示單元……這幾種情況的發生,都會產生同一個結果:終端市場競爭混亂。
對于液晶拼接的上游產業,除了產能規模大的特點外,還具有一個“產品品質標準化”的特點。液晶面板都是大規模、高度自動化和機械化制造的產物:不同企業之間的技術差異本來就很小,加上生產的高度標準化,使得產品的品質,特別是“穩定性”品質產業很小。面板技術主要來自于印刷、蝕刻、半導體工藝、電子工藝,這些方面的設備供應商市場、材料供應商市場也很集中,同時產品品質擁有極高的保障。
液晶面板除了具有技術指標高度標準化、具有很高的質量可靠性保障外,還具有另一個特點:面板幾乎集中了液晶顯示單元的絕大部分關鍵技術。制備一臺簡單的液晶顯示器,只需要面板、電源和一個簡單設計的集成電路板就可以。
面板業的這些特點使得液晶拼接市場不僅入門技術門檻更低,同時產品品質也更容易控制。這與傳統DLP拼接形成了很大的差異。DLP拼接產品的核心技術很分散:光源、散熱、電源、信號電路板、光機、鏡頭、多種光學組件和結合材料。分散的核心技術,使得每家企業必須具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和質量管理能力,才能制備出高品質的DLP拼接單元。但是,對于液晶拼接,甚至有人這樣說:一個小作坊都可能制造出高品質的顯示單元。
液晶面板產業的這個特點,至少對下游終端市場有以下影響:第一,很多新手企業的產品品質非常出色;第二,客戶更難以憑借廠商品牌實力判斷產品品質的優劣;第三,渾水摸魚的企業更有可乘之機。液晶面板產業的這個特點,是造成液晶拼接市場百花齊放的關鍵因素之一。
液晶拼接市場的上游產業,液晶面板產業的特殊性和各種特點,是形成今天液晶拼接市場“混亂”現狀的關鍵因素,更是液晶拼接市場突破現有產業“混亂”局面的最大障礙和瓶頸所在。這種“產業型”的因素,形成的行業困頓狀態的改變需要市場進一步的發展,甚至是新技術力量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