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開始,智能家居、智能家庭概念持續升溫。不僅是國內市場,國際市場上,以谷歌為首的巨頭也進入了“躁動”節奏。更不用說,很多創業者正準備在此領域“大展拳腳”了。
比如,谷歌32億美元收購了Nest,這是筆巨大的交易。從中,谷歌獲得的產品技術之一就是“溫控器”。分析人士認為,谷歌希望以溫控器為中心打造智能家居平臺。但是,谷歌花費如此巨額資金得到的溫控器有什么用呢?
比如在國內市場,北方冬季取暖,溫控器只能用在電熱油汀和燃氣自助、中央空調取暖系統中:這幾個系統無一例外的比傳統集中式暖氣制熱成本要高,也不是國內主流的供暖方案。這就決定了,在國內、短期內,這個技術不被看好,除非只用于夏天的制冷——但是,空調制冷系統都帶有恒溫、智能溫控功能,這不重復了嗎?雷同的例子是電飯煲、熱水器產品也都自主帶有智能溫控功能。
事實上,智能家庭、智能家居究竟能發展成什么樣子還是未知數,甚至筆者認為這東西還不如“機器人”來的靠譜。而且即便智能家庭成功,最后還是需要向機器人演化。對于創業者,智能家居、智能家庭就是一個坑:專門坑那些頭腦發熱的人。溫控器只是這些美夢中的一個而已。在此,筆者就不一一捅破了。
但是,一旦筆者說“智能家居、智能家庭不靠譜”,就會有很多人來反對。這些人往往愛用智能手機、智能穿戴或者智能電視的火爆,這些例子來證明他們的正確。
首先,智能手機蘋果為何能夠成功呢?拋開所有的細枝末節,只看事情的梗概。智能手機的市場的格局可以看做蘋果模式和諾基亞模式的較量。一方面,顯然諾基亞傳統的功能手機在操作系統、CPU的架構,甚至應用軟件的設計上和蘋果沒有本質的差異:操作系統基于Linux、CPU基于arm、應用軟件基于APP和瀏覽器,但是另一方面二者商業模式截然不同——蘋果強調開放的生態,與開發者共贏;諾基亞企圖維持功能機時代的一條龍產業鏈,獨占市場領先的好處。最終消費者選擇了符合互聯網平等、公平和開放精神的蘋果模式。
第二,智能電視已經在國內市場擁有六成以上的銷量比例。甚至這一領域還誕生了小米、樂視等新玩家。不過,電視產業的主體依然是從面板廠到整機廠的那些傳統玩家。即便是新手中的佼佼者樂視,在份額上也還少的可憐。更為重要的是樂視的成功不是依賴智能化,而是依靠互聯網化——樂視電視是互聯網彩電的成功典范,雖然他也是智能電視,但是樂視超級電視和傳統品牌的區別并非集中在智能技術,而是主要體現在“互聯網規律”和“互聯網生態上”。樂視的成績不是智能電視改變了傳統彩電產業,而是互聯網在重塑傳統彩電,是互聯網模式的成功。
第三,新型的穿戴智能設備,目前有成熟跡象的是手環、手表類。對這些產品,市場需要有一個清晰認識——這些產品本質是手機應用的衍生和附屬。這些產品并非根本技術的創新,而是應用技術和應用模式的創新。市場最終能搞定這些穿戴設備的企業,大多數都將是今天的“手機巨頭”。換句話說,那些搞不定手機產業的企業,休想依賴于智能穿戴或者手環什么的成長為行業霸主——這些企業即便生存下來,也是整個手機應用生態的二流打工者。
第四,智能盒子、或者智能路由,這兩年倒是真迎來一批新玩家。2014年上半年同比銷量翻番的增長率,讓很多人看到了一絲“智能家庭”的希望。智能盒子或者智能路由是什么呢?眼下的功能是娛樂和通信,未來可能會有網關、中控、存儲(包括云存儲)等功能衍生。功能前景廣闊,同時依靠通信節點這個位置,能夠“命令”其他家庭或者隨身智能產品,因此盒子看起來真的有些高大上了。但是,這些應用真的是創新性的嗎?答案依然是否點的。盒子現在的發展,只不過是將幾種傳統的應用集中在一個設備上:一款高檔的盒子甚至會代替傳統的路由器、家庭PC、電視機頂盒、游戲機、DVD和BD播放機……等等很多設備。如果從這種產業設備替代角度看,盒子的出現,尤其是小米那種追求全能體驗的產品設計,不是“讓市場變大,而是讓市場變小了”。另一方面,盒子的核心玩家依然逃不脫彩電、手機、通信、PC和互聯網行業的既有巨頭——這個產品已經掀不起“創業浪潮”。
第五,再說一下預想中的其他智能家庭科技產品: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微波爐、智能熱水器、智能照明……這一大堆產品,很多傳統家電和非家電產品都能智能化,這不是問題。真正問題在于,智能空調他還是空調,而且必須首先是空調,才有智能化的意義;即便智能風扇長了腿,會跟著人跑(機器人嗎?),但是他必須首先是風扇。從創業的角度看,這些智能產品的命運,既如同智能彩電一樣,還是屬于“傳統家電”企業。
綜上所述,在智能概念下,產生行業變革的領域,如手機、彩電和盒子,導致變革的根本力量不是“智能技術”、新興企業的機遇也不是“智能技術”——這些領域的產業變革的核心作用力是“互聯網規律”,是“嶄新的產業模式”,是“互聯網生態概念”。對應的問題是,即便智能技術廣泛應用,谷歌就能取代長虹的空調廠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空調,溫控器早已遍地都是。以類似方式解讀的“家庭智能革命”不是機遇,而是陷阱。
當然,谷歌等可以說,“我的目標是‘數據’和智慧服務”。如果這樣的設想能成行,將是一個新的領域。不過這個領域創生的價值,不能算入家電或者消費電子產業,他應該是互聯網領域的成就。這些新成就和變化,是智能技術應用后的效果,而不是智能技術改變原有家電產業陣營結構的“證據”。更何況,這種順水人情似得“自然結果”往往不是被今日的互聯網巨頭們,例如谷歌瓜分,就是被傳統家電企業瓜分——這些新價值,也不意味著“創業機會”。
智能家庭概念下的產品不會在現有的巨頭和寡頭格局(無論是互聯網、家電還是通信領域)中創造出巨大的裂縫,那里沒有太多的創業機會。但是,另一個領域現在卻需要格外關注,這個領域也與智能有關系。這就是機器人。
去年和今年,海爾進行了大裁員。但是,裁員之后海爾的制造和銷售能力卻不減反長。為什么呢?海爾在管理過程中應用了更多的信息化技術,壓平了管理體系、提升了運營效率;同時,海爾更是應用了很多機器人制造技術,這些機器在有些車間完全取代了人。比如海爾有一個118人的熱水器車間,現在已經做到除了設備維修工,不需要其他工人。通用電氣在去年曾經表示,采用機器人制造技術的美國工廠制造的很多白電,要比從中國這個“廉價勞力”市場采購的OEM產品成本還要低兩成——一般白電的凈利潤可沒有兩成這么高。這是機器人在制造業的應用成就。
在家庭市場,國內最火的機器人是“掃地機器人”。現在這類使用電池工作的產品,已經知道自己什么時間、到什么地方去充電,更知道什么時間進行打掃——這是生活自主服務機器人的典范。機器人除了能在家庭幫忙,還可以在醫院幫忙。前不久南方一家醫院使用了國內首個醫生助理人形機器人,該產品具有數據節點、看護、引導等基本功能。機器人還可以是家庭娛樂產品,比如很早之前索尼就推出的電子狗產品,以及美國MIT研究人員推出家用機器人Jibo等。此外,安全和護理機器人也可以成為家庭主婦或者保姆等工作人員必須的幫手。
這些機器人產品,自然首先是智能和智慧技術的產物,但是他們也是傳統機械技術的產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機器人所完成的工作中的大部分,現在,還在靠人工來完成。也就是說,這些機器人或多或少是面對嶄新應用需求開發的產品——而不像智能電視首先是電視、是一個顯示器。
同時,機器人產業也已經是一個技術成熟的產業。從機械、軸承、液壓、伺服電機到半導體芯片、軟件和通信技術,每一個分支科學都已經異常成熟。機器人行業有些類似蘋果手機出現之前的“智能手機”行業,最缺的不是技術,而是“優秀的商業模式”。
再者,機器人行業,無論是專業的工業機器人,醫療、教育等行業服務機器人,或者機器人警察,還是家庭服務機器人,都意味著嶄新的市場和產業機遇——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機器人企業敢說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巨頭”,或者“壟斷者”。機器人產業,到處都是巨大的“空白”和“行業縫隙”。
最后,智能家庭的最終形式離不開機器人。或者說真正實現自主工作和人機對話的空調,只不過是一個沒有運動能力的機器人。而在現有的家電所不能滿足的需求領域,新型的機器人能更大量的解放人類的雙手,形成新的智能領域。也就是說機器人不排斥智能家庭,反而會繼承智能家庭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成績。
自機器技術誕生以來,人類就在憧憬一個機器人的時代。但是,機器人的出現和大規模應用不僅僅需要機器和機電技術等成熟,也需要半導體、計算機、軟件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幾百年后的今天,這些條件都已具備。機器人的春天還會遠嗎?
如何避免走錯道路,對于創業者而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野心不一定要大,但是視野一定要遠”。只有那些看得到遙遠未來的人才能把握好現在。
智能家庭升溫不斷,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呢:是海爾、長虹等傳統巨頭動作的加快。這些企業有實力將新興的創業者碾壓在腳下。或者說,搞不定傳統家電企業就搞不定未來的智能家庭;搞不定傳統手機企業,也就搞不定智能穿戴,尤其是手環和智能手表。
蘋果、小米、樂視分別應用互聯網規律和思維,在智能手機和彩電上取得了成功。這種經驗已經很難復制。因為傳統業者已然明白他們面對的最大競爭不是技術創新,而是商業模式創新。這層窗戶紙捅破之后,類似于小米手機崛起的那種神奇的效用就會消失。因為,大家現在都在盡可能按互聯網規律做事。
但是,在機器人這個智能化的另一個分支領域,一切游戲卻是從零開始的:沒有巨頭、沒有先入為主的品牌,而且市場廣闊。這樣的領域才是創業者最應該喜歡的領域。當然,谷歌在看好智能家庭的同時,也沒忘記在機器人方面不斷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