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國內彩電產業,恰處于過山車的低谷之中。銷量下滑、創新瓶頸左右著所有廠商。然而,面對市場逆勢,彩電業也不乏改革亮點。對新時代、新規律的適應成為2017年行業調整的大戲。
1. 銷量大跌,市場結構改變
2017年,按照不同統計口徑,國內彩電市場銷售規模下滑超過5-10%。三季度更是創下歷史性的近13%同比銷量跌幅。從產品利潤端看,除了少數領頭羊,大多數傳統企業和創新品牌“不是下降就是虧損”。且隨著電商渠道占比的進一步增加,線下賣場給消費者的“寒冷之意”更是“有史以來之最”。
為什么2017年彩電產業如此慘淡呢?最核心原因指向自2016年9月份開始的“漲價潮”。在大尺寸機型增長加速面板產能消耗、商用市場規模持續成長、部分液晶線停產,改造為OLED線造成供給端結構性調整、行業新增產能“低谷期”的影響下,上游液晶面板價格最高漲幅近5成。這顯然不利于彩電終端市場規模的擴張。
不過,2017年的彩電行業低谷,除了以上因素外還有兩個“重大周期性”因素。第一是,2016年是體育營銷年,奧運會的召開拉動了全球消費熱。而彩電行業的歷史規律表明,體育年,尤其是奧運年后,市場規模都會有所回調。第二,2016年是55英寸產品普及的“關鍵年”,在此前連續三年的價格下滑趨勢促使下,55英寸成為國內彩電市場最暢銷型號尺寸,進一步將2016年行業市場規模推向歷史最高位。這實際形成了一個型號尺寸創新高峰和總銷量高峰的“雙峰疊加”。彩電歷史上一般的雙因素高峰年的下一個年度,市場都會出現回調。
即,2017年彩電行業的不景氣是有“非常復雜”的原因的。各種不利因素的綜合作用,構成了幾乎是“有史以來的最冷淡年”。
尤其是在線下彩電渠道市場,慘淡更為凸顯。2017年電商行業占比繼續保持小幅微增,而市場總規模卻在萎縮。這等于線下渠道承受了“市場流失”與“總量萎靡”的雙重打擊。這也就難怪很多消費者,甚至業內人士都對彩電實體店未來發展“頗為擔心”了。
總銷量下滑,與市場份額結構性調整并存:不僅是電商占比增加、高端彩電占比也在增長、外資品牌市場份額小幅提升、線上市場傳統品牌占比得到改善、線上市場單純廉價產品占比下降、智能電視大內存產品占比提升等等,一系列彩電市場結構性變化,更強化了彩電品牌“變革”的意愿。
總之,2017年是一個低谷。但是寒冬總是孕育“春機”。這是不變的規律。彩電行業在嚴寒之中,各種內部矛盾進一步凸顯,促成了行業更深層次的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