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的75屆南昌教育展,作為一年最后一次重大教學裝備展會,可視為一年來行業市場格局轉變的大總結,亦是下一年趨勢的先導者。本屆教育展上,廠商們表現出對互聯網、智慧化和教室場景化理念的嶄新理解,并體現出不同企業之間“專注方向”的變化,與技術站隊的傾向。
奇視點:智慧教室方案,依然離不開多媒體這個概念,顯示設備作為“最搶眼”的產品,依然是重中之重。不過,從廠商展品看,似乎市場缺乏真正的新熱點。您覺得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蕭蕭:顯示技術的創新飽和已經成為一個行業性的共同命題。比如,激光投影機,過去幾年發展速度很快。今年的教育市場已經從去年近乎翻翻,一下子變成了幾乎停步不前。這種落差感是很強烈的,也帶給行業很大的沖擊。
這種變化核心在于,激光投影創新,核心就在一個光源上。投影機則是包括光源、光閥、信號處理、鏡頭在內的復雜系統。一個光源的變革,固然導致產品升級換代,卻難以維持整個體系的持續升級——從汞燈到激光光源,就是一個完整的臺階和跨步,跨過去了市場就又回到原來的“水平競爭狀態”。作為應對,NEC、松下、寶視來等品牌,加強了HLD光源的產品開發:不是說HLD就一定比激光的產品好,但是多一種選擇,必然意味著市場活力的增加。
而從液晶交互產品看,86英寸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熱點。今年上半年市場銷量占比最大的是65英寸,下半年75英寸快速的大幅超越近10個百分點的占比,而86英寸則會是下一個成長熱點。希沃、長虹、鴻合、東方中原等都有布局。不過,對于廠商而言,86英寸以上產品的交互液晶“不是簡單的變大”,而是一個很大的“結構化市場門檻”——即,主流的投影白板產品,在顯示尺寸上的顯著優勢開始“縮小”。
用行業內人士的觀點看就是“傳統黑板的高度被教師的可書寫高度確定,傳統黑板的高度又制約電子白板的高度,所以電子白板不可能能‘一直長大’。”市場上,我們看到愛普生或者東方中原的“超大白板”,其實是投影機雙拼——是變長了,而非變高了。這種雙拼的方式86英寸液晶也可以做。
也就是說,廠商們日益覺得86英寸交互液晶如果普及,將是很重要的“分水嶺”,將很大程度上壓縮和改變傳統投影白板與交互平板之間的“尺寸間距”。這屆南昌教育展上,也可以看到鴻合作為傳統投影教育市場的領先玩家,把大尺寸液晶產品居然放在了“核心位置”展示。代表了市場嶄新的對應用需求的理解。
而以交互液晶為一個支點,亦看到日系廠商與國內廠商(含臺灣品牌)的“站隊”分歧——日系投影廠商依然倚重投影這種產品線單打獨斗;大陸和臺系品牌則加速向液晶產品靠攏,形成投影與液晶雙線布局;作為應對國內廠商雙線產品路線的策略,日系陣營對激光+HLD的兩面手更為重視……總之,多元供給是教學顯示市場最大的“品牌追求”。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是基本共識。
奇視點:由您的觀點看,似乎日系投影軍團的市場壓力更大一些。這是為什么呢?
蕭蕭:在傳統的教學多媒體市場,日本軍團占據大部分份額。但是交互液晶的崛起徹底打破了這個優勢。現在,隨著本土10.5/11代液晶面板線的建設,交互液晶渴望迎來更大的發展。10.5/11代線技術下,75英寸液晶顯示產品,價格可能壓縮到四五千元,這是很可怕的。
這種液晶加速發展的趨勢可以說是日系投影軍團的第一重壓力。但是,這重壓力很容易化解的——日系巨頭也來玩液晶大屏就行了。東方中原、鴻合等在液晶交互產品上銷量和份額都不低啊!他們此前可是比較專注投影產品線的。然而,作為國際型的企業,其中國區的變化不能成為“集團性的戰略依據”;更由于集團太大了、內部的利益板塊,條條框框也限制了它們的產品線布局靈活性。
所以,教室多媒體顯示近幾年可以看到這樣的規律:越是市場集中、越是業務依賴國內市場的教育投影行業企業,越是在液晶交互產品上轉向迅速、并成績更為突出。
尤其是2018年以來,交互液晶在商用會議顯示市場的發展亦大幅加速,全年成績可能接近去年市場規模的3倍。這也壓縮了日系投影在商用零售中高端市場的份額。造成了商教市場“競爭壓力”的連鎖反應。
但是,我覺得日系投影和教育設備企業,未來的競爭壓力不僅僅局限在“新技術反饋與布局靈活度”上,更在“智慧互聯”的生態建設上。比如,鴻合這次重點的展示內容之一是π交互式教學軟件;威爾互動的重點也不是VR顯示硬件,而是VR超感課堂的新版本的發布;交互教學平板的領頭羊希沃重點則是新的“互動錄播”產品線;錄播行業國家隊奧威亞則主要展出互動云解決方案和AI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場景等“互聯網+”內容。
因此,可以說廠商們越來越多布局更“軟”的東西,成為了一大趨勢。這個趨勢的內涵就是“智慧教育互聯網+”時代,教學過程軟件化和數據化的趨勢。這時候,對于硬件企業而言,合作生態就成了生存“第一要義”。顯然,談論生態的概念,離不開本土價值——這當然對本土企業更為有力,同時成為外資企業的挑戰之一。尤其是很多教育多媒體服務與渠道商,現在講求自主品牌產品線、追求產品技術門類齊全的背景下,外資投影巨頭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行業價值點——至少不再是那個稱霸多媒體教學市場的霸主了。
奇視點:智慧和互聯網+帶來更多的生態化、軟件和內容層面的市場挑戰。這一點有廣泛共識,但是智慧教育的發展節奏會不會是“緩慢”的呢?可以給很多品牌戰略轉型以充分的時間呢?
蕭蕭:實際上,行業內部對智慧教育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速度不無擔心——但是主要的擔心不是“是否緩慢”,而是擔心“太快了,自己追不上”。
一方面,教育行業提出互聯網+和智慧化的概念,本身就比其它很多行業晚。更多的時候,教育行業的互聯網+、視頻技術、數據技術等,可以從其他行業拿來眾多已經成熟的基礎技術,而不需要從零開發。這就決定了在技術角度看,不存在“發展緩慢”的基礎。
另一方面,教育行業的特征是高度“政府化”,是“民生和社會問題”,并具有很高的“政治性”。這使得教育行業推進一些技術變革,總是有自上而下、一盤棋、統一格局和步驟的特征。今年5月份,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確定了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這就基本在政策上保障了2022年之前市場的有序發展,和政府投入的可預見性。
也正是因為以上在技術、政策和投入上的可預期性,今年以來智慧教育、教育互聯網+的市場邏輯出現了質的飛躍和加速發展。年底的這屆南昌教育展,系統的展示了一年以來行業所取得的成績:不僅是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的進步,更包括整個行業態度和觀念的革新。同時,也體現出不同品牌的“站隊”和策略“分化”。比如,本土企業充分發揮“接地氣”的優勢,在產品和方案布局,尤其是軟件和內容資源的開發上,成績更為突出;反而非大陸地區的品牌,互聯網+過程比較緩慢,智慧化速度有限。以至于市場已經出現,是做智慧教育的硬件供應商、還是做系統集成商的分歧。
奇視點:在您看來,智慧教育產業機遇是需要專業的集成商品牌來運營和實踐的了!
蕭蕭:的確如此!硬件產品、軟件產品、系統運營都有其專業性。不排除一些巨頭能同時搞定整個產業生態每一個環節的可能。但是,大包大攬未必是高效率的做法,尤其是在目前行業發展有些“迫不及待”的背景下,合作共贏才能打造出速度優勢。
同時,互聯網+教育時代,項目也會越來越大。比如“智慧教育示范區”的要求,本身就跨出了教室、學校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公共服務。奧威亞提出TO G的概念,就是面向有一定規模的政府治理區域的“服務和解決方案”。這樣的項目需要企業具有系統化的大戰役組織能力、財力、技術實力、管理水平,并讓這種集成和運營成為一種“專業度很高的工作”。
當然,在集成為王的“區域智慧化”概念下,硬件產品的品牌就會從“多媒體時代的王者”,變成“集成智慧化時代的嵌入單元”。這種市場地位的變化,將是非常劇烈的“行業規律”轉折的中心點。
所以,面對智慧教育時代、互聯網+的教學場景應用,廠商和品牌們確定自己在產業生態中的地位和目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任務”。南昌教育展看,一些品牌已經有了自己的客觀認知和主觀規劃,另一些品牌還在彷徨和摸索期。或者說,起步市場已經有“優劣快慢”之分了。
奇視點:您多次提到重新站隊這樣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樣的“站隊姿態”能讓教育裝備企業在智慧時代依然茁壯成長呢?
蕭蕭: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目標定位與現實基礎之間。分開來說就是,要么去做細分產品線的小狀元、隱形冠軍(其實,東方中原這樣的渠道,在投影作為多媒體教學核心設備的時代,至少做了10年隱形冠軍)。要么就要去做龍頭,做生態的組織者、客戶的服務專家和系統的集成運營商。
以上兩者有點像華為與中國移動的關系。在智慧教育時代,教育行業也會成長出自己的產品設備專家、自己的服務供應商。而任何行業內的企業,現在就是要明確二者之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只有這個目標明確了,在加上明確自己的固有基礎與實力,才能在互聯網和智慧化教育變革這輪大浪潮中“錨定正確的方向、并科學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