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法院報》頭版以《疫情防控期間智慧法院建設成果紅利充分釋放》為題,公布了全國法院在疫情期間,積極引導當事人開展在線訴訟活動,及時高效處理各類案件的相關數據。
數據顯示,2月3日至3月31日,全國法院網上立案70.6萬件;網上開庭15萬件,同比增幅453.3%;網上調解案件30.2萬件,同比增幅89.1%。這些數據表明了全國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加強互聯網司法和在線訴訟服務,確保“疫情防控”與“審判執行工作”兩不誤,在此次疫情大考中交出了滿意答卷;也體現了新時期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性。
信息化助推法院工作智慧化
何為“智慧法院”?簡單說來,“智慧法院”就是法院領域的互聯網+,就是從業務到數據到服務到管理都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陽光化、智能化是“智慧法院”的三大顯著特征。
2016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相繼出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關于加快建設智慧法院的意見》等文件,助推各地智慧法院建設。
2016年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主持會議并講話,首次提出建設立足于時代發展前沿的智慧法院。
2016年3月13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周強院長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深化司法公開,加快建設智慧法院。
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將建設“智慧法院”列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建設智慧法院,提高案件受理、審判、執行、監督等各環節信息化水平,推動執法司法信息公開,促進司法公平正義。
2016年12月15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智慧法院建設,推行電子訴訟,建設完善公正司法信息化工程。并將電子訴訟占比作為5個信息服務指標之一,全國法院電子訴訟占比要在2020年超過15%。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要在2017年底總體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2020年底實現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在全國的深化完善,建設智慧法院,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2017年5月11日,周強院長在全國法院第四次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統籌兼顧,全面把握智慧法院建設的總體布局。2017年度全國法院智慧法院建設平均指數為72。智慧法院建設指數在80至90區間的法院最多,達到847家,標志著全國智慧法院已初步形成。
201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評價報告和第三方評價報告均顯示,全國智慧法院已初步形成。智慧法院的出現推動了法院效率的提高,促進了人民群眾對于法制建設的參與度,推動了法治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信息化手段的廣泛應用,助推了各級法院執行工作的深刻變革。
據中國報告網顯示,自推出智慧法院以來,我國法院的立案量和辦案量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法院審結983.9萬件案件,人均審結約52件案件;2018年法院共審結案件數量上升到2520萬件,人均審結案件超200件,是2008年的近4倍。其中主要是傳統的法院信息化廠商以及從細分領域切入法院信息化建設的廠商,以華宇軟件、華夏電通、通達海、東軟載波為代表。
面對疫情大考,各地交出滿意答卷
“遠程會議”、“隔空取證”、“在線庭審”……疫情期間,這種“非接觸式”政務辦公新方式在各地法院不斷上演,從立案到審理,從舉證到質證,從開庭到調解,均可在線進行,真正實現了“疫情防控”與“審判執行工作”兩不誤。
北京法院研究制定疫情期間網上庭審的流程規范,就身份認證、庭前準備、開庭、證人出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網上庭審流程作出規范指導。北京法院全面啟動在線庭審平臺“北京云法庭”,可滿足200個法庭同時開庭。北京四中院應用在線執行系統,第一時間解封列入中關村“首批抗擊疫情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清單”企業賬戶,保障防疫物資復工復產。
上海法院積極推廣庭審在線完成,院庭長帶頭在線開庭,在實現網上質證辯論、提交證據材料、筆錄簽名等訴訟活動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截至2月中旬,上海市法院完成網上開庭505件,其中上海金融法院所有開庭案件全部線上審理,在線庭審率達到100%;上海法院通過網絡查控系統完成網上凍結財產6.23億元、扣劃1.08億元,基本實現疫情期間執行工作照常運轉。
天津法院協調140余家民間調解組織入駐在線調解平臺,匯聚342名專業調解人員,疫情期間在線調解成功率達91.67%。
浙江省玉環市人民法院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在困境中創新方式,通過“云查控”“云服務”“云看樣”等各項舉措,收到了良好執行效果。今年以來,利用“移動微法院”小程序、智慧法院APP以及微信、電話等各種形式成功辦結執行案件811件,到位執行款7965.37萬元。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人民法院創新執行工作方式,開啟e執行工作模式,實現網上立案、視頻談話、VR看房等功能,逐漸成為執行工作常態。同時,該院開展支付寶、微信、轉賬等“云”兌現方式發送案款,為當事人送去便利。截至目前,該院通過e執行模式有效執結案件404件,執行到位金額3066.8萬,其中“云”兌現完成1226.6萬元,成效明顯。
疫情期間,各地法院紛紛運用“智慧法院”開展工作,讓智慧法院建設成果紅利充分釋放,真正做到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確保執法辦案不掉線、公平正義不延遲”。
未來,“智慧法院”發展面臨考驗
可以說,此次疫情大考,深刻檢驗了我國“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推動了現代科技與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讓“智慧法院”建設價值凸顯。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呂艷濱所說:“實踐證明,在黨中央戰略部署下,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積累的智慧法院建設成果顯現出強大威力,讓正義不因疫情而缺位、滯后,發揮出助力國家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
按照《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在2020年底實現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在全國的深化完善,建設智慧法院,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我們相信,這一目標將很快就會實現。而隨著智慧法院建設工作的快速發展,有關專家則表示,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會逐漸浮現,未來,我國智慧法院行業發展將集中于三個方向,一是通過統一平臺、統一技術、統一研發等方式來實現智慧法院建設的標準化;二是完善運維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運維工作機制;三是培養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