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買的CRT 29英寸彩電,銷售員說合適的觀看距離是2.5-3.5米;最近去問75英寸液晶電視,銷售員還說3米距離就能用……”
這是一位彩電老用戶在網絡上提出的“大屏選購疑問”:尤其是在這個十一黃金周,液晶電視,特別是大屏產品的價格已經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同時新冠疫情導致出門旅游并不方便,更多的人選擇“用大屏幕電視犒勞”自己一下的背景下,如何選擇更好的“大屏”電視,就成了必修課。
好產品應該“首重”健康
消費者選購大屏彩電的目的當然是“視覺震撼性”。但是,從理性消費角度看,選購彩電的首位需求應該是“健康性”。對于應用彩電的健康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討論:
第一, 彩電自身的“健康”屬性。這方面核心內容是“有害藍光”,即高頻藍光——也就是波長小于450納米的藍光。這部分光線,人眼識別依然是藍色,但是其卻可以憑借更高的能量,穿透眼睛的層層生理機層,直達眼底深部。過去15年的科學研究表明,這種照射到眼底的高頻藍光,與目前“眼底黃斑病變”多發高度正相關。
對于彩電產品而言,因為要利用紅綠藍三基色呈現出真彩色,無論是那種技術的產品,都離不開藍色光線。但是,高頻率藍光還是可以避免。一般的正規廠家、大牌的產品,在藍色上都會從背光源(液晶、激光電視)、發光材料(OLED)電視上盡可能避免高頻藍光的出現。一些產品還會在表層結構上,如彩色濾光片等層面增加對高頻藍光的抑制,達到物理防藍光。
國際上也有多種對防藍光水平的認證:例如,TUV萊茵是目前國際上對電子類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在顯示方面,萊茵獨家開發業內首個2PfG低藍光標準。這一認證也是顯示設備防藍光的重要業內標準和選購參考。
整體上,從彩電的自身健康角度看,防藍光是重點,防藍光也得到了行業企業的高度重視。只要不夠買雜牌、二手改裝或者維修產品,這一點不會有太大問題。至于早期彩電技術上涉及的輻射、頻閃、靜電等健康危害,在今天的彩電產品技術上都已經幾乎不再是問題。
第二, 彩電的健康應用,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彩電是不是與應用環境匹配”。這一點又可以分為“尺寸”和“亮度”兩個因素來重點考慮。
例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問題“20年前,買的CRT 29英寸彩電,銷售員說合適的觀看距離是2.5-3.5米;最近去問75英寸液晶電視,銷售員還說3米距離就能用……”,就是針對“購買尺寸與觀看距離關系”的健康選購知識點。
特別是近三年來,65英寸以上彩電產品消費量翻番式增長,消費者都希望選購更大屏幕更為震撼的產品。廠商和銷售員,為了多賣產品、多賣更大屏更貴的產品,也刻意在這方面的“數據”上做模糊處理。以至于,一些商家口中,3米觀看距離就成了32英寸到85英寸的通吃選擇。
但是,實際上,85英寸的顯示面積是32英寸的六七倍——這么大的顯示面積變化,不可能在“舒適健康”的觀看距離上還保持不變:32英寸彩電的推薦應用距離不小于2米,可以延伸到3.5米以上;而55英寸的觀看距離,3米幾乎就已經是最小距離的選擇;80+以上產品則至少需要4-5米的觀看距離。
而且,需要強調的是,這個觀看距離是眼睛到電視屏幕的距離,通常要比房間的建筑距離或者是可使用面積的寬度“小一米以上”。從這個角度看,國內居民樓中,大多數客廳橫向寬度,適合的彩電觀看尺寸也就最大被限定在55-65英寸。特別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中小戶型和老舊小區更多,從健康舒適的角度講,真心不太適合更大的彩電屏幕尺寸。
當然,合理觀看距離還與“亮度有關”:同樣是32英寸,彩電就需要2米,因為彩電屏幕往往有350-550nit的亮度;但是PC用顯示器中32英寸(16:9)產品,光看距離可能推薦40-60厘米——這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屏幕亮度可能平均在200-250nit。另一個因素是,不同尺寸的電視機,哪怕單位顯示亮度一樣,但是顯示面積差距很大,總的能量輸出也不一樣,也會顯著影響舒適健康的觀看距離。
同理,因為以上因素的作用,液晶電視的亮度更高所以同等尺寸下,合理光看距離更遠,OLED電視和激光電視的屏幕亮度低一點,反而更適合選購大一點尺寸的產品。
對于選購和應用健康問題,有些消費可能已經擁有了大尺寸電視,并且在應用中有容易頭暈、眼花、眼酸澀等問題。這很可能是電視尺寸過大造成的。對此有沒有補救方法呢?答案是有的!第一是,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尤其是單次看電視的時間長度,讓眼睛充分休息;第二則是,提高電視周邊環境照明亮度,讓照明亮度大達到300nit左右,以此抵消部分電視機能量輸出過大導致的環境和彩電亮度差下的不適感;第三則是將電視機工作亮度參數調低,調到50-70%之間,即不過多損失畫質,也增加畫面舒適性。——不過,這些補救錯失是萬不得已時的“湊活著”用,并不是推薦方案,更不可以成為不合理選擇過大尺寸電視機的理由。
彩電選擇的健康問題,核心主要就在“放心的質量,尤其是涉及健康的高頻藍光等標準方面”;以及合理舒適的觀看距離,自己居室空間大小、照明條件與彩電尺寸的適應性兩個方面。
要震撼,大屏新技術如何不“掉坑”
消費者對彩電的大屏追求情有獨鐘。因為更大的屏幕、更大畫面的視野覆蓋率,能夠帶來更為震撼、直觀和沉浸的視聽娛樂體驗——就如同在電影院看電影時的感受一樣。因此,也有很多輿論說“彩電已經進入大屏私家影院時代”。
但是,這種震撼視覺的追求雖然可以理解,卻并不可以作為“唯一標準”。還是以電影院為例,那種完全包裹視野、乃至超越視野的大屏沉浸感受,一個前提就是“四、五十nit”的屏幕畫面亮度。即便如此,觀看一到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也是有一定眼部和腦部勞累感的。
所以,大屏震撼性是有真實的“健康標準”和“身體消耗”的。對于居家環境而言,實現全視野覆蓋的大屏享受,無外乎兩種方式:第一是,屏幕大大小固定,但是壓縮觀看距離——這顯然對視覺健康不利;第二是,觀看距離保持較遠,增加屏幕大小——這又會受制于居家空間大小的限制,而無法保持足夠遠的觀看距離適用更大屏幕尺寸。
因此,結論是,居家彩電的畫質震撼性必然不可能是“完美”的。很多時候,消費者要做出“妥協”,即在電視畫面尺寸上不簡單追求更大。對此,彩電技術上也給出一些新的幫助,即“通過提升畫質”,讓有限顯示面積的畫面更完美——這就是AM mini LED背光與HDR技術的結合。該技術通過分區背光的動態調節適應HDR超寬對比度內容,提供更好的畫質體驗。
可以說,目前mini LED是彩電市場中主流的液晶技術“最火爆”的賣點:但是,對于這一技術,也有三個選購方面的建議需要“妥協”:第一是,mini LED新技術增加成本,消費者應該量力而行。
第二是,mini LED技術強調背光分區的數量,理論是分區越多越好。但是,分區數量提高與畫質提高不是“簡單正比”關系。即,300-500分區是一個經濟性和性能提升的平衡點。如果還想性能大幅提升,就要有超過1500的分區數量。500-1500分區之間的性能提升顯著低于成本提升。
第三則是,mini LED技術與HDR配合,必然提升瞬間峰值的局部屏幕亮度。如峰值亮度達到1000-2000nit——這樣的亮度,顯著高于長期觀看電視產品的“合理健康”亮度。雖然mini LED+HDR下,這樣的亮度是以峰值出現,但是依然提高了彩電產品所需的舒適健康觀看距離,并挺高了對環境照明亮度的需求。(這也意味著,mini LED背光液晶電視和HDR技術產品的彩電,高峰值亮度的特性,讓其更不適合昏暗光線,尤其是關燈觀看。)
當然,在畫面尺寸有限、產品技術的提升依然是提高沉浸感的不錯選擇:mini LED技術可謂之液晶顯示升級過程中“最核心的進步之一”。
對于居家獲得大屏視覺震撼性,消費者除了單純的在“一臺彩電上做文章”外,還可以更多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例如,很多消費者選擇“大小屏”組合的方式。家里一般的娛樂用傳統電視機,也不追求大屏幕,主要考慮適合的健康的屏幕尺寸,并具有經濟性;同時,另外采購智能投影機,打造大屏私家影院,用于電影觀賞等更“儀式化”的內容娛樂。這種分開兩種設備的方案,實現了更好的“技術和設備針對性”,也容易做到健康和震撼性“全都要,不做選擇題”。
同時,近年來激光電視這種新技術品類產品也在流行。激光電視雖然在畫質明亮度上不及液晶和OLED產品,卻能帶來更好的視覺舒適性。也是唯一讓3米客廳承載75英寸尺寸,而不引發更多的健康性擔憂的現有彩電技術,是普通家庭客廳彩電“大一點”需求下的不錯選擇。
綜上所述,彩電選購有效果、技術、健康等多個維度的因素要考慮。不同的消費者會有不同的側重點。2022年的十一黃金周,傳統彩電價格創出歷史性新低,你有沒有相中一臺適合自己的新電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