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面鏡子。
1957年遭遇二戰后的第一次經濟危機,各大汽車廠商紛紛縮減產量,日本豐田公司卻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機,專門為美國人量身打造了一種堅固耐用、造型新穎,同時價格低廉(不到2萬美元)的汽車,起名可樂娜,一經推出,便立刻賣斷了貨。此后,豐田一發不可收拾,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幾乎一半的豐田汽車在美國生產和銷售,從而成為全球第一品牌。
40年后的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爆發,韓國三星看到模擬電視向平板電視轉型的重大機遇,果斷選擇產業轉型,以存儲半導體這種核心技術作為突破方向,全面進軍平板產業,積極引進國際化人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三星在半導體產品的方面的研發從領先日本企業3-6個月逐漸拉大到1年,使日企在該領域徹底喪失反抗力,時至今日三星仍以超過16%的市場占有率高居全球平板市場的第一位,在平板時代獨領風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中國企業上了一堂生動的危機課。但國產品牌沒有坐以待斃,它們預測到在新的形勢下,人們的消費觀念將發生較大變化,人們會更多的時間呆在家中,更多地時間看電視、上網,海信、長虹、TCL相繼在今年3月份集中推出了功能強大的“網絡電視”,立即大受歡迎,海信藍媒電視在五一買斷了貨,訂單排到6月底。
由此可見,中國品牌把握機遇的能力也是相當強的,中國品牌完全有能力在這次危機中成功突圍,像豐田、三星一樣成為國際一線品牌。
那么大象級的外資彩電品牌有沒有這么快的反應速度,能否順利渡過此次難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