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舉步維艱
受全球金融危機、消費大幅下降、日元升值等因素的影響,日本9大電器商幾乎全部出現虧損,對于2009年3月底結束的2008財年,日本9大電器廠商除三菱電機有可能保持盈利外,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富士通、夏普、三洋電機和日本電氣公司等8大廠商均出現了虧損,合計虧損額預計高達兩萬億日元。
2009年5月14日索尼正式發表2008年度財報, 2008財年索尼集團的凈利潤從2007財年的盈余3694億日元,大跌至虧損989億日元(約合10億美元); 5月15日,全球最大等離子生產商日本松下也報出2008年度財報凈利潤虧損3789.6億日元的信息,索尼、松下都預計2009年度還將繼續虧損。
業內專家認為,日本企業巨虧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電器企業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受到的沖擊也較大;中國品牌國際化程度較低,在歐美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受到的沖擊較小。第二,日本電子企業采取的都是“垂直產業鏈”模式,所有的產品的上下游零部件及整機都是自己生產,這種大投入大產出的模式造成了日本企業的巨額虧損。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外資品牌開始了戰略大調整,首先三洋的撤柜,接著就是日立淡出等離子市場改做液晶電視。
2008年7月,日本三洋電視開始陸續從多個城市的國美、蘇寧、大中等家電大賣場中撤出。作為當年首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電視品牌,三洋逐漸淡出了中國視野。
來自國內家電權威調查機構中怡康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5月,三洋液晶電視的銷量,名列平板電視品牌第19名,5月份市場占有率僅為0.19%。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分析:“三洋是外資品牌中向平板轉型最晚的一家企業,由于其缺少上游屏資源支持,新品更新速度慢,終端市場網絡不健全,從而導致了今天的困難”。
在巨大虧損的壓力下,日立從2008年開始調整平板產業戰略,抽身等離子電視市場,并取消了采購松下等離子屏的計劃。來自家電連鎖渠道的消息反映,日立等離子電視在終端賣場雖有銷售,但表現低迷。根據調查公司中怡康數據顯示,2008年3月日立等離子電視銷售額份額為25.93%,2009年3月卻為8.72%,等離子銷售額份額直降17.21%,降幅驚人。在萬般無奈的市場形勢下,2008年下半年,日立改弦易轍,將液晶電視確定為企業今后發展的重點。
近期,在飛利浦近期發布的新品中也不見了等離子電視的蹤影,印證了飛利浦電視放棄等離子市場的傳言。
我們看到這些在彩電市場多年來叱咤風云的大象們已經舉步維艱了,如果危機蔓延,很難保證它們不會像美國通用汽車一樣,百年品牌走上破產邊緣。我們希望不會看到這些大象們轟然倒地的時刻,只有變革才是尋求生存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