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過去五六年時間,投影產業核心創新規律的新光源之爭,現在已經日趨有了結論。激光還是LED,2015年不再是選擇題。
2015年是激光的雄起之年。激光以其能覆蓋2000-100000流明的巨大適應性,成功晉級為新光源的主角。這一規律已經不是“趨勢”,而是“事實”。其中,代表性的數據是,激光光源新品的10倍級的暴增。
反觀LED光源的投影,現在更多的是在保留領域生存:例如,微投市場,LED的體積優勢暫時戰勝了激光;背投影拼接市場LED的成熟性和成本優勢戰勝了激光。而在新的應用市場,LED光源2015年則建樹極少:只有少數幾款1500流明的家用機出現,卻也難搶激光電視的風頭,且不具有成本優勢。
那么,是什么力量導致了激光和LED兩種光源的高下立現呢?答案很簡單。實現高亮度,激光依靠的是采用更多的激光器,如12個,或者超高亮產品的幾十組光源模塊堆砌的方式實現。理論上,LED光源也可以采用更多組光源實現高亮特性——就像汞燈時期,用雙燈實現更高亮度一樣。
但是,激光的特性是線性光源,將N多的激光器出光通過全反射光纖組合成單一的線性和均勻度極好的光源不是難事。但是,LED光源是半球面出光,如果堆砌更多的LED光源為方向性和均勻性媲美激光的光源系統,那么其光學系統的復雜性將是空前的。而對于10個以上的基礎出光器件的系統,光學部分的復雜性和成本已經超過LED或者激光芯片自身。這一技術特點使得,“堆砌”這種獲得高亮的方式,更適合激光而非LED光源。尤其是在激光綠色光源效果不斷提高,激光藍色光源效率和品質也不斷提高,高亮LED光源突破乏力的背景下,激光代替LED成為未來投影固態光源的主流,將水到渠成。
另一個次要因素則是,激光投影中占據絕對主流的激光熒光色輪技術使用的新一代藍色半導體激光器,其產業制造鏈和工藝與LED芯片極度類似。這導致,實際上激光光源是在使用LED的上游產業鏈,拓展自己的下游市場,并提升品質、降低成本。因此,純半導體藍色激光時代,即意味著LED光源潛在的成本優勢不斷下降。
綜上所述,投影產業無論從需求滿足性、技術成熟度、未來升級空間看,選擇激光作為未來光源都是必然的。甚至,只要激光光源能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實現成本的下降,在背投拼接等領域全面替代LED光源也有必要的現實基礎。
2015年是激光和LED之爭分出雌雄的關鍵一年。而隨著路線選擇之爭的消失,激光投影產業能獲得行業支持力量也必然會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