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電子商會和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共同完成的《2012年1-6月份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也對國內智能電視產業進行了分析:在94%的消費者對智能電視有所了解,36%的消費者打算近期購買智能電視同時;報告顯示, 32%的消費者認為智能電視加載速度較慢;20%的消費者感覺人機交互體驗不流暢;17%的消費者認為在線片源少,影片更新率低;14%的消費者感覺操作復雜煩瑣。
筆者在家電賣場也注意到相同的,甚至更為不可思議的局面:例如國內賣場某工作人員介紹了半天某品牌智能電視如何出色,當筆者要求做現場演示的時候,卻先后在逐個功能上失敗。最終銷售員只能“智能”的將出問題的原因歸納給“網絡連接不給力”!
在國內彩電市場,智能電視應用在消費市場真正普及還面臨很多難題。其中,最顯著的則是“智能應用”的匱乏,以及網絡內容在TV上共享的諸多政策限制。
智能電視最大賣點在于可以自由安裝程序,自由實現功能擴增。但是,實現這種應用的前提是“有那么多的自由程序,供消費者廉價的使用和選擇”。但是,現在的智能電視應用程序不僅數量少的可憐,更多的還是從手機的智能應用移植而來——手機和TV產品形態、應用習慣的不同讓這些被移植的程序非常“水土不服”——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程序開發者和網絡服務商進入這一領域則是現在智能電視產業最需解決的問題。
在吸引更多的內容企業進入智能電視市場的過程中,這些積極的介入者首先會遇到一個政策問題:網絡和信息化領域實行的是備案性的管理,入門門檻比較低,只要沒有證據證明服務供應者的行為具有潛在危害,一般都可以進入互聯網市場。但是電視屬于的廣電部門,在全球來看,多數實行的是準入制度:進入的企業必須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正當性,才能擠入這個圈子。備案制度和準入制度的不同在于改寫了進入市場的門檻和以后的行為方式規則。這使得任何在智能電視市場想一展身手的企業必須頗具實力,同時也要承擔更大的市場風險。這種政策體制沿襲的結果,使得智能電視的內容和應用服務市場發展必然會較為緩慢。
擋在智能電視普及面前的另一道高墻則是“價格”。首先,現有的智能電視大多數還是中高端產品。由于增加智能功能,產品自身的成本已經上升;同時,彩電企業希望通過智能電視獲取更多的利潤,因此智能電視的溢價幅度也更高。成本提升和利潤溢價對于智能電視價位的影響幾乎各占一半。也就是說,一臺電視如果增加智能功能,市場售價提升1000元,其中大致有500元的成本,令500元則是增加的彩電企業和營銷環節毛利。
說價格是阻礙智能電視普及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現有的智能電視多數的“智能配置并不高”,尤其是那些價格稍微低一些的、銷量大的產品,智能部分的硬件配置水平并不達到足以滿足未來應用的程度。包括CPU、內存、GPU、外存等多個智能化的硬件部分如果全面升級成高檔配置,那么智能電視的硬件成本還會增加10-20%。如果未來智能電視應用程序多起來,應用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必然意味著更多的產品采用更高的硬件配置——這些產品的價格也會更高。
對于阻礙智能電視發展的環境、內容、應用和生態鏈性的因素,也許還容易改變,但是智能電視一定會比傳統彩電成本更高的產品的事實,卻難以改觀。消費者接受智能電視就意味著付出更多的金錢——除非半導體和計算機技術得到巨大的發展。